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7-03-15
    人类学学报
    百色六怀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裴树文;陈福友;张乐;曹明明;黄鑫;高星
    2007, 26(01):  1-15. 
    摘要 ( 221 )   PDF (949KB) ( 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色六怀山遗址位于右江右岸第四级基座阶地。2005年10—1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 000m2,出土石制品136件,砾石3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和砾石等。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
    长兴县发现的旧石器
    徐新民
    2007, 26(01):  16-25. 
    摘要 ( 138 )   PDF (554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记述了2002年在长兴县18个地点采集的石制品148件,其中3件出自网纹红土和紫红色黏土层中,其余的都是脱层的。在石制品中,多台面石核和手镐占比例较高,在重型石器的尖刃类(手镐和手斧)中,它们的尖刃基本上不是锐的,而是呈小圆头状的。它是否为小区域特点的反映,值得注意。这批石制品的年代,除2件可归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和1件属旧石器中期外,其余暂定为旧石器时代制品,但最早不会越过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晚段。
    洛南盆地的大型石刀
    王社江
    2007, 26(01):  26-33. 
    摘要 ( 207 )   PDF (563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型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修背石刀是非洲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石器工业中较为常见的器物之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未见报道。1995年春夏之交至2004年2月,在位于陕西省秦岭山地东部的洛南盆地南洛河上游干流及其支流两侧阶地共发现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268处,获得各类石制品13 581件,从中甄别出大型石刀24件,本文对这类器物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探讨了其加工制作的方式,比较了大型石刀与薄刃斧以及重型刮削器之间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对洛南盆地19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中所发现的大型石刀进行了系统研究。
    有关北京猿人生存环境的探讨
    张乐;汤卓炜
    2007, 26(01):  34-44. 
    摘要 ( 165 )   PDF (266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列举并梳理了有关北京猿人生存环境研究的各种不同观点,发现以往研究主要根据孢粉、动物群和沉积物三方面证据进行,通过论证作者在每方面都指出了自己支持的观点,并探讨了第7层环境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将三种要素反映的北京猿人生存环境变化情况基本统一。
    中国克木人的体质特征
    郑连斌;陆舜华;陈媛媛;于会新;刘海萍
    2007, 26(01):  45-53. 
    摘要 ( 272 )   PDF (200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调查了我国克木人285例(男为141例,女为144例)的体质特征,计算出9项观察项目的出现率,58项测量项目的均数和标准差、31项指数值和分型情况,并与我国31个群体的体质特征进行了比较,得出我国克木人的体质特征为:蒙古褶出现率低,男为31.21%,女为32.64%;上眼睑皱褶出现率高,男为90.33%,女为93.75%;鼻根高度中等型出现率最高,男为65.96%,女为47.22%;鼻翼高度多为中等;耳垂多为三角型;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型;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多为黄色;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狭鼻型、中躯干型、中胸型出现率最高;男性狭面型、亚长腿型、宽肩型、中骨盆型出现率最高;女性的阔面型、中腿型、中肩型、宽骨盆型出现率最高;男性身高均数为160.2cm,女身高均数为151.5cm,属亚中等身材;克木人男性与女性均具有生活在我国南方的人群的体质特征。
    贵州王卡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余跃生;陆玉炯;罗载刚;戎聚全;邱祥智;莫永安
    2007, 26(01):  54-63. 
    摘要 ( 188 )   PDF (390KB) ( 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374名(男196人,女178人)世居在贵州的王卡苗族进行活体观察和测量(观察项目28个,测量项目64个)。调查对象年龄20—55岁三代均为苗族。分析结果表明:王卡苗族圆头型多见;超狭面型为主;属中鼻型;矮型身材。与我国南方其他18个少数民族群体9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和身高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王卡苗族的体质特征与白裤瑶最为接近,与贵州毛南族、湖南侗族次之。贵州王卡苗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具有现代黄种人的容貌特征。
    精神分裂症患者皮纹a-b嵴线数波动性不对称的研究
    党洁;霍正浩;彭亮;陈银涛;焦海燕;陆宏;钟慧军;赵巍
    2007, 26(01):  64-69. 
    摘要 ( 377 )   PDF (1135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134例(男性70例,女性64例)和正常对照人群331例(男性170例,女性161例)皮纹a-b嵴线数波动性不对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⑴精神分裂症患者双手皮纹a-b嵴线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现出明显增高。
    西藏那曲地区藏族人群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多态性的研究
    李宁;苏玉虹;席焕久;任甫;朱宝芹;温有峰
    2007, 26(01):  70-76. 
    摘要 ( 127 )   PDF (297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基因扫描技术调查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藏族人群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TPOX、D18S51、D5S818及FGA共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多态性分布,获得15个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显示:15个STR位点在那曲地区藏族人群中具有遗传多态性,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DP在0.758 8—0.960 4之间,H在0.476 2—0.862 0之间,PIC在0.446 4—0.861 5之间,EPP在0.385 0—0.856 0之间,累积个体鉴别力为0.999 999 999,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 999 998。15个STR位点适合作为那曲地区藏族人群的遗传标记用于人类学、疾病连锁分析、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等领域的研究。
    辽宁北票喇嘛洞遗址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董豫;胡耀武;张全超;崔亚平;管理;王昌燧;万欣
    2007, 26(01):  77-84. 
    摘要 ( 177 )   PDF (268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喇嘛洞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对其出土人骨进行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可望了解先民的食谱,揭示其生活方式进而探索鲜卑与汉的相互联系。该遗址20个墓葬出土人骨的C、N含量以及C/N摩尔比反映了样品均保存较好,可用作食谱分析。人骨中骨胶原δ13C和δ15N分析显示,先民主要以C4类食物为食,且基本为素食,这当与发达的糜子和粟米农业密切相关,表明喇嘛洞遗址鲜卑生活方式已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由游猎为生转变为农业生产为主。对不同性别的先民食谱差异性进行t检验,发现男女食谱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样品BLM63和BLM99的δ15N值相对较高,揭示了其食物结构中含有一定量的肉类。
    灵长类动物的食物分享行为
    张真;苏彦捷
    2007, 26(01):  85-94. 
    摘要 ( 251 )   PDF (473KB) ( 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分享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重要社会交往行为,主要发生在成体-幼体间和成体-成体之间。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灵长类动物食物分享的行为表现、特点以及功能进行总结,着重比较了无亲缘关系的成年个体间食物分享的互惠解释和骚扰解释。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了食物分享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对人类合作行为演化的启示。
    古生物化石保护三明宣言
    2007, 26(01):  95-95. 
    摘要 ( 3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