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福建畲族人群体型特征
    胡荣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5): 824-833.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7
    在线阅读2144)  在线阅读3176)   PDF (10839KB)(1581)   收藏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以前畲族就居住在粤、闽、赣三省的交界处,现今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7个省份,但关于畲族的起源与迁移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在福建省福安市和福鼎市随机选取畲族年满18周岁的成人504人(其中男289人,女215人) 测量身高、体质量、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及小腿内侧皮褶等10 项体质指标,利用Heath-Carter 体型法分析福建东部畲族人群的体型,畲族男性平均体型(5.02-3.76-1.76)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女性平均体型(6.91-3.50-1.23)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将福建畲族三个因子值与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畲族体型与汉族群体更为接近,其中与闽南语族群汉族、闽东语族群汉族和广西汉族最为相近,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反而差异更大,提示在畲族的形成过程与汉族有着很大联系。本研究为畲族族源研究提供生物学方面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人类学研究补充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年代序列与区域演化特征
    陆莹, 孙雪峰, 王社江, 鹿化煜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3): 411-42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38
    在线阅读1356)  在线阅读892)   PDF (17485KB)(1302)   收藏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已发表的95个有独立测年数据的早、中更新世遗址,将其纳入黄土-古土壤年代框架,初步建立自200多万年至末次间冰期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序列,根据它们的时空分布,进一步阐释了古人类在不同区域活动强度演变的时空特征。总体来看,这些遗址在泥河湾-周口店、秦岭山地、长江下游及长江流域以南(南方)四大区域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区域古人类活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周口店、中更新世的秦岭山地、到中更新世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区域的时空序列上。此外,仍有较多已发掘遗址缺少年代研究或存在测年问题,今后需要加强遗址的精确测年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证据下的现代人起源模型
    倪喜军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576-59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8
    在线阅读1803)  在线阅读760)   PDF (1296KB)(1249)   收藏

    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是指具有近圆球形头骨、短而平的面颅、纤细的骨骼等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古老人类的化石和现今的人群。支持多地区演化模型和支持近期非洲起源模型的学者,在“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的应用范围方面是不同的,前者以连续演化为基本思想,认为这一名词只包括智人中较进步的类群;而后者以分支系统学思想为基础,认为包括所有智人。分子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尼人、丹人和智人在遗传学水平上属于不同的人种。新近的以标本-种群为单元的系统分析,因为不是以属、种等分类学阶元进行的,因此与分类学的阶元划分无关。该系统分析的结果显示智人属于单系类群,哈尔滨人、大荔人等组成其姊妹群。尼人与智人的分异早于1百万年,与基因组水平的谱系分析相符合。多次多向的穿梭扩散是统计学上符合系统关系的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华南地区男性成年人由长骨长度推算身长的回归方程
    莫世泰
    人类学学报    1983, 2 (01): 80-85.  
    在线阅读336)    PDF (297KB)(961)   收藏
    从近年来收集的华南地区汉族成年男性50具已知生前身长的骨骼材料,算出从各长骨推算身长的常数(a)及回归系数(b),并算出长骨长度与身高的相关系数(r)数值在0.516—0.913之间,表明相关度较为密切,在此基础上算出10个由各长骨的估计身长的回归方程。并采用校正值:0.6毫米×(年龄—30),校正因年龄所造成的身长误差。从肱骨、腓骨及肱骨加桡骨、股骨加胫骨的长度推算身长最为理想。本文所得的回归方程,适用于华南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古DNA捕获新技术与中国南方早期人群遗传研究新格局
    王恬怡, 赵东月, 张明, 乔诗雨, 杨帆, 万杨, 杨若薇, 曹鹏, 刘峰, 付巧妹
    人类学学报    2020, 39 (04): 680-694.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59
    在线阅读1121)  在线阅读1002)   PDF (2604KB)(744)   收藏

    古DNA捕获技术目前已获得极大的发展,能够从骨骼和环境沉积物等多种材料中获取到目的DNA片段,而且对于保存环境较差的低纬度地区,同样能够获取有效的内源DNA片段,极大地丰富了古DNA研究的材料来源。本文围绕这一新技术开展总结和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总结并介绍该技术应用前景;2)应用这一技术打开了中国南方早期人群研究的新局面,梳理该新技术的应用对史前中国南方人群古基因组研究所获得的新认识,并对中国南方早期人群古基因组深入分析;另外,利用古DNA捕获技术成功获取云南3446~3180 BP的大阴洞遗址4例高质量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并开展了人群遗传历史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述评典型阿舍利遗址的石器技术及其蕴含的古人类行为
    李浩, 雷蕾, 李大伟, 张萌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2): 354-369.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11
    在线阅读767)  在线阅读101)   PDF (60752KB)(708)   收藏

    近年来,有关中国含手斧石器工业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在更深层次的人群社会行为研究方面的相关工作较为薄弱。本文以肯尼亚Olorgesailie遗址、以色列Gesher Benot Ya‘aqov遗址和英国Boxgrove等典型遗址为例,对国外不同地区、不同阶段阿舍利遗址中有关古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案例进行介绍和评述。通过这些述评,一方面促进我们对手斧人群社会行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推动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犬齿窝与人类中面部骨骼的演化
    Francesc RIBOT Trafí, Mario GARCÍA Bartual, Alfredo José ALTAMIRANO Enciso, 王谦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2): 193-217.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0.0016
    在线阅读1907)  在线阅读165)   PDF (83724KB)(702)   收藏

    犬齿窝是包括现代人类在内的许多人族成员面部骨骼的重要性状,但在分类学上的意义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该性状是一个发生于基础面形的近祖性状,除了一些例外,在灭绝和现生的大猿及人属中都存在。另有学者认为,犬齿窝是仅存在于智人及其直系祖先的衍生性状,在发育上与颧齿槽突嵴有关。这种关系并非总是成立,在智人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弧型颧齿槽突嵴和直斜型颧齿槽突嵴与犬齿窝有时共存,有时不共存。我们由此推测,犬齿窝的发生和形态与上颌窦的前部发育有关,颧齿槽突嵴的形态与鼻窦的侧面发育有关。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犬齿窝经历了不同的变形,比如上颌沟(如南方古猿非洲种、傍人粗壮种)、上颌小窝(如傍人粗壮种)、上颌沟(如匠人)或犬齿窝缺如(如傍人埃塞俄比亚种、傍人鲍氏种、肯尼亚扁脸人、人属鲁道夫种)。犬齿窝消失的原因各类群并不相同,如中新世和早更新世人属以及中更新世人属(如人属海德堡种/人属罗得西亚种、人属尼安德特种)。人属罗得西亚种具有弱化的犬齿窝,不具备演化为智人的可能,因此被排除在智人的演化支之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分析方案
    Ignacio de la TORRE, Rafael MORA, 裴树文, 马东东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4): 547-567.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46
    在线阅读801)  在线阅读977)   PDF (34101KB)(678)   收藏

    本文提出一种应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研究的分析方案。本方案以宏观分析方法为主,不包括同样重要的微观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的技术-类型学分析,不涉及特定地区和特殊石制品的讨论。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研究中,鉴于学者们使用的技术学与类型学分析方案总体相似,我们认为在研究中使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案会提高地区间石器面貌的可比性,并有助于理解旧石器时代早期旧大陆古人类的技术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将回顾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提出分析视角和术语建议,希望有助于研究中对描述剥片类、废片类、锤击工具、拼合工具和传统石制品的测量与绘图惯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河南淇县宋庄东周墓葬一例殉人骨骼上发现疑似类风湿关节炎
    孙蕾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2): 248-26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33
    在线阅读629)  在线阅读78)   PDF (335957KB)(651)   收藏

    本文介绍了河南淇县宋庄东周贵族墓葬的一例殉人骨骼标本M9-X2,对标本中疑似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该殉人的肩、肘、手腕、髋、膝、脚踝等多处关节面的骨质存在对称性侵蚀。相关的X光片显示,侵蚀关节附近有骨质疏松。因未保存全部脊椎和两侧骶髂关节,虽然无法完全排除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炎的可能,但是对比多种关节疾病的不同骨骼病变特征后认为,该殉人骨质病变更倾向于类风湿关节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形态多样性及其演化意义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563-575.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4
    在线阅读905)  在线阅读168)   PDF (2732KB)(650)   附属材料 (983KB)   收藏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周期性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
    吕厚远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731-748.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9
    在线阅读448)  在线阅读86)   PDF (2283KB)(645)   收藏

    从古至今,气候变化特别是周期性气候变化,一直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从旧石器时代人类起源迁移、新石器时代文化文明演变、历史时期王朝兴衰更替,到工业化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动荡等,无不留下周期性气候变化影响的烙印。本文依据近年来古气候、古人类、环境考古等研究的新证据、新进展,从周期性气候变化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关键节点的气候特征;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和分析旧石器、新石器、历史时期不同时空尺度周期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讨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认识的异同,阐述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新范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古代人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2): 165-18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16
    在线阅读1015)  在线阅读341)   PDF (798KB)(623)   收藏

    近10年来,中国古代人骨遗存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迅猛发展,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已完全超越了上世纪以人种类型分析为主的情况。这些研究涉及到古代人群的演化、古代疾病与健康、文化习俗相关的骨骼异常、骨骼功能适应、古人口学等多个领域,并积累了一批重要的古代人群体质人类学数据。这些研究工作丰富了我们对东亚地区全新世人群演化历史的认识,体现了多学科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对我国近10年来全新世古代人骨材料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线粒体全基因组揭示嫩江流域史前人群遗传结构的动态变化
    李春香, 张帆, 马鹏程, 王立新, 崔银秋
    人类学学报    2020, 39 (04): 695-705.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58
    在线阅读762)  在线阅读136)   PDF (2962KB)(618)   收藏

    嫩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古代先民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这里的先民一直以渔猎经济为主要生活方式,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青铜时代才开始兼营畜牧业和少量的种植业。嫩江流域青铜时代的生业模式的转变是否伴随着外来人群的融合与替代一直是考古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与青铜铁器时代人群的构成是否改变,我们对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铁器时代的24个个体进行了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嫩江流域青铜铁器时代人群与新石器时代人群具有一定遗传连续性的同时,晚期人群与西辽河地区古代人群有着更近的遗传联系,表明西辽河地区古代居民对嫩江流域青铜铁器时代人群具有部分遗传贡献。结合考古学文化、古气候学数据以及语言学证据,我们推测距今4000-3000年间,西辽河地区古代居民曾迁入到嫩江流域,并留下遗传印记。

    图表 | 参考文献 | 附属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的母婴合葬现象
    王安琦, 张雯欣, 邹梓宁, 王龙,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1): 1-1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94
    在线阅读732)  在线阅读445)   PDF (2260KB)(573)   收藏

    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加依村南3公里的戈壁台地上,其年代大致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本文结合人类骨骼考古学、死亡考古学与临床医学的方法,对其中4例疑似的母婴合葬墓(M31、M70、M222、M224)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墓葬中遗骸的生物学信息以及埋藏位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判断这4座墓葬中的个体关系应当为母亲和其婴儿。其中,3座墓葬中的母婴个体为分娩后死亡,1座墓葬中的母亲和胎儿个体死于孕期或者分娩过程中。造成这些个体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难产和产褥期疾病,营养不良和感染性疾病等因素也增加了他们的死亡风险。这4座墓葬一方面体现了古代女性生育所面临的困难,一方面体现了加依先民们对于母婴联结以及“灵魂”的认识,将母婴葬于一室不仅是对死者的关怀,更是对生者的告慰。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解读古代遗址中的母婴合葬墓提供一个新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谈中石器时代
    陈淳
    人类学学报    1995, 14 (01): 82-90.  
    在线阅读374)    PDF (2869KB)(558)   收藏
    谈中石器时代陈淳(DepartmentofAnforopology,McGiliUniversity,Montreal,Canada)1概念与定义中石器时代一度曾是个众说纷纭的概念,现在则是史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它涉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探究早期现代人的南方扩散路线
    李浩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630-648.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31
    在线阅读651)  在线阅读128)   PDF (1715KB)(557)   收藏

    本文从扩散时间、扩散路径、主要争论以及考古学证据等方面,对早期现代人南方扩散路线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使用旧石器中期石器技术的早期现代人在晚更新世早期(MIS 5阶段)已经开始沿南方路线扩散,但学术界对于此次扩散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仍存在争议。在距今约5万年以后,南方扩散路线上的早期现代人出现诸如使用赭石颜料、制作串珠和骨质工具、创作岩画艺术等行为,同时也独立发展出一些区域性适应行为。石器研究显示,南亚地区在5-3万年前逐渐出现了细石器技术及相关产品(细石叶、修背工具等),而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表现出以生产细小石片为主的权宜性石器技术体系,一些细小石片曾被用来加工有机质工具或作为复合型工具使用。中国南方地区紧邻东南亚和印度半岛,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生态环境来看,都可以纳入南方扩散路线的研究范围。建议从旧石器中期石制品组合和旧石器晚期细小石制品组合两方面入手,开展跨区域比较研究,为探索中国南方地区早期现代人的出现和演化提供重要考古学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生物人类学》(第二版)评介
    刘武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4): 733-736.  
    在线阅读134)  在线阅读28)   PDF (314KB)(51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有机残留物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杨益民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3): 535-545.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51
    在线阅读496)  在线阅读53)   PDF (698KB)(507)   收藏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指从残留物载体中提取有机分子,利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判断有机残留物的生物来源,从而了解古代动植物的加工、利用和相关载体的功能等。中国有机残留物分析工作已开展40余年,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需要更多重视。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考古遗存研究中有机残留物分析的发展历程,然后梳理了动物制品、粮食作物制品、经济作物制品、器物内炭化物和有机宝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生物标记物、脂质和蛋白质等三类有机分子,并少量涉及淀粉粒、植硅体等植物微体化石方面的突破性工作。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中国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葛俊逸, 邓成龙, 邵庆丰, 裴树文, 唐锐枰, 涂华, 高星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3): 393-41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61
    在线阅读684)  在线阅读96)   PDF (12611KB)(489)   收藏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出土古人类化石的遗址,亦过半存在明显的年代学争议。我们对一些古人类遗址中的常见各种复杂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测年平台和测年队伍建设、考古发掘以及年代学采样与测年方法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遗址年代学研究的可能影响。基于此,笔者提出改善我国古人类年代学研究现状的可能措施,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郑州孙庄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颅骨形态
    周亚威, 张晓冉, 顾万发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4): 611-627.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6
    在线阅读811)  在线阅读94)   PDF (22970KB)(467)   收藏

    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孙庄村南,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通过对遗址出土的10例保存基本完整的颅骨进行测量与观察后,得出以下结论:孙庄组的颅面部特征为高颅型与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中等偏大的面部扁平度、狭额型、中鼻型、低眶型、中面角属平颌型、犬齿窝和鼻根凹欠发达、颅顶缝简单等。孙庄组古代居民颅骨的形态特征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围。颅骨形态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孙庄组与亚洲蒙古人种近代华南组(R=1.26)关系最为密切,与近代蒙古组(R=1.80)和通古斯组(R=2.06)关系疏远;在与各新石器时代组的对比中,孙庄男性组与仰韶合并组(R=1.00)、庙子沟组(R=1.00)、西山组(R=1.07)、大汶口组(R=1.13)关系接近,孙庄女性组最接近于大汶口组(Dij=3.10)、徐堡组(Dij=4.58)和西山组(Dij=4.60)。综上,我们可知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时代中晚期人群在颅面部特征上颇为一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应同属于“古中原类型”居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