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证据下的现代人起源模型
    倪喜军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576-59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8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28

    摘要2517)   HTML931)    PDF(pc) (1296KB)(1906)    收藏

    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是指具有近圆球形头骨、短而平的面颅、纤细的骨骼等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古老人类的化石和现今的人群。支持多地区演化模型和支持近期非洲起源模型的学者,在“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的应用范围方面是不同的,前者以连续演化为基本思想,认为这一名词只包括智人中较进步的类群;而后者以分支系统学思想为基础,认为包括所有智人。分子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尼人、丹人和智人在遗传学水平上属于不同的人种。新近的以标本-种群为单元的系统分析,因为不是以属、种等分类学阶元进行的,因此与分类学的阶元划分无关。该系统分析的结果显示智人属于单系类群,哈尔滨人、大荔人等组成其姊妹群。尼人与智人的分异早于1百万年,与基因组水平的谱系分析相符合。多次多向的穿梭扩散是统计学上符合系统关系的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福建畲族人群体型特征
    胡荣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5): 824-833.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7
    CSTR: 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27

    摘要2765)   HTML3211)    PDF(pc) (10839KB)(1670)    收藏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以前畲族就居住在粤、闽、赣三省的交界处,现今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7个省份,但关于畲族的起源与迁移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在福建省福安市和福鼎市随机选取畲族年满18周岁的成人504人(其中男289人,女215人) 测量身高、体质量、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及小腿内侧皮褶等10 项体质指标,利用Heath-Carter 体型法分析福建东部畲族人群的体型,畲族男性平均体型(5.02-3.76-1.76)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女性平均体型(6.91-3.50-1.23)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将福建畲族三个因子值与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畲族体型与汉族群体更为接近,其中与闽南语族群汉族、闽东语族群汉族和广西汉族最为相近,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反而差异更大,提示在畲族的形成过程与汉族有着很大联系。本研究为畲族族源研究提供生物学方面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人类学研究补充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藏族的体质类型和人种学特征
    李咏兰, 宇克莉, 张兴华, 包金萍, 李翀, 郑连斌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698-711.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0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20

    摘要1322)   HTML87)    PDF(pc) (882KB)(1609)    收藏

    藏族的体质类型和人种学特征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018-2021年,我们测量了1530例卫藏、康巴和安多三个藏族人群的体质数据,统计结果发现,藏族男性、女性均为超中等身材,体质量超重,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鼻型、中躯干型、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中腿型,多有上眼睑皱褶,有内眦褶。对中国15个族群测量指标均数的主成分分析显示,藏族与东亚类型的汉族位点距离近于多数北亚类型族群,更近于多数南亚类型族群。藏族数据与国外资料中的东亚、南亚、北亚、北极类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藏族与东亚类型位点最为接近。研究证实,当代藏族具有东亚蒙古人种类型的体质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蒙古族的身高特征
    乌云达来, 郑连斌, 李咏兰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2): 282-29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15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15

    摘要6423)   HTML815)    PDF(pc) (6668KB)(1488)    收藏

    研究目前中国蒙古族主要族群身高情况。对中国蒙古族共13个族群4410例(男43%,女57%)成人身高进行了测量,分析蒙古族身高分型情况,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不同族群之间的身高变化趋势。中国蒙古族男性为超中等身材,女性为中等身材。在13个族群中,男性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身高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女性是鄂尔多斯部身材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3个年龄组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都以高型出现率最高,过矮型出现率和很高型出现率都很低。中国蒙古族身高与中国其他北方族群接近,高于7个中国南方族群,低于北方汉族,但高于南方汉族,低于日本人、韩国人。中国蒙古族13个族群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国族群中蒙古族属于身材较高的族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年代序列与区域演化特征
    陆莹, 孙雪峰, 王社江, 鹿化煜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3): 411-42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38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38

    摘要2050)   HTML999)    PDF(pc) (17485KB)(1484)    收藏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已发表的95个有独立测年数据的早、中更新世遗址,将其纳入黄土-古土壤年代框架,初步建立自200多万年至末次间冰期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序列,根据它们的时空分布,进一步阐释了古人类在不同区域活动强度演变的时空特征。总体来看,这些遗址在泥河湾-周口店、秦岭山地、长江下游及长江流域以南(南方)四大区域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区域古人类活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周口店、中更新世的秦岭山地、到中更新世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区域的时空序列上。此外,仍有较多已发掘遗址缺少年代研究或存在测年问题,今后需要加强遗址的精确测年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形态多样性及其演化意义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563-575.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24

    摘要1571)   HTML237)    PDF(pc) (2732KB)(1395)    收藏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山东汉、回族男性人群父系遗传结构研究
    张金科, 董薇, 唐光峰, 黄晓亮, 杨振, 王晓军, 张杰, 赵英健, 朱奕卿, 江丽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1): 65-7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07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07

    摘要4374)   HTML301)    PDF(pc) (1325KB)(1330)    收藏

    本研究基于75个Y-SNP位点和23个Y-STR基因座对山东汉、回族男性人群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两个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为法医学应用及群体遗传学等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微测序技术检测187份山东汉族和130份山东回族样本,获取75个Y-SNP位点分型;采用PowerPlex®Y23试剂盒检测23个Y-STR基因座;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及单倍群频率,根据公式D=n(1-∑pi2)/(n-1)计算基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以及单倍群多样性;根据Median-joining方法,使用NETWORK 5.0和NETWORK Publisher构建并展示网络图。研究结果显示,单倍群O-M175、C-M130、N-M231、Q-M242为山东汉族男性人群主要的Y单倍群,单倍群O-M175、J-M304、R-M207、C-M130、N-M231为山东回族男性人群最主要的单倍群;23个Y-STR基因座在山东汉族男性样本中检出18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1.0000,在山东回族中检出12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988;网络图显示同一Y单倍群的样本相对独立地聚集在一起,山东汉族与回族人群之间存在共享单倍群,同时也存在一些特异性单倍群,如单倍群J-M304、R-M207均以山东回族为主,单倍群Q-M242则以山东汉族为主。山东汉族和回族男性人群的主要单倍群均为单倍群O-M175;单倍群J-M304、R-M207在山东回族中的高频分布,单倍群Q-M242则在山东汉族中高频分布。研究表明山东回族人群中保留有一定比例的欧亚西部和中东特有的Y染色体类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人类鼻形态研究概述
    李海军, 姚雪纯, 翁敏洁, 杨筱雨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4): 687-70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41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41

    摘要352)   HTML57)    PDF(pc) (1229KB)(1329)    收藏

    鼻是人类面部形态特征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国内外关于鼻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鼻形态的性别、年龄、种族差异,影响鼻形态差异的因素,鼻形态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鼻形态研究的相关应用等。本文通过归纳梳理相关文献的研究数据及结论,对鼻形态相关研究、鼻形态数据测量方法等作简要概述,并对国内鼻形态研究作简要回顾及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周期性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
    吕厚远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731-748.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9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29

    摘要857)   HTML135)    PDF(pc) (2283KB)(1285)    收藏

    从古至今,气候变化特别是周期性气候变化,一直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从旧石器时代人类起源迁移、新石器时代文化文明演变、历史时期王朝兴衰更替,到工业化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动荡等,无不留下周期性气候变化影响的烙印。本文依据近年来古气候、古人类、环境考古等研究的新证据、新进展,从周期性气候变化的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关键节点的气候特征;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和分析旧石器、新石器、历史时期不同时空尺度周期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讨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认识的异同,阐述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新范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中国古人类活动遗址形成过程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3): 349-36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4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44

    摘要985)   HTML135)    PDF(pc) (3163KB)(1235)    收藏

    中国境内分布着数千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早期人类演化与适应行为研究的重要区域。虽然以往的研究一直关注地学手段在解读遗址地貌和地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作为正确鉴别遗址完整性和早期人类生存行为研究的遗址形成过程(或遗址成因)分析,长期以来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和关键指标的选择。本文结合古人类活动遗址保存的地貌和主要沉积物类型,依据河湖相沉积、洞穴(岩厦、裂隙)发育区、黄土与红土分布区等类型中遗址的特点,回顾近10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不同分布区遗址的地貌和沉积特点的介绍,结合重要遗址的形成过程研究的进展,总结不同分布区遗址埋藏类型对研究视角与分析指标的选择差异。在上述基础上,作者对目前我国遗址成因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中国古代人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2): 165-18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16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16

    摘要1491)   HTML393)    PDF(pc) (798KB)(1233)    收藏

    近10年来,中国古代人骨遗存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迅猛发展,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已完全超越了上世纪以人种类型分析为主的情况。这些研究涉及到古代人群的演化、古代疾病与健康、文化习俗相关的骨骼异常、骨骼功能适应、古人口学等多个领域,并积累了一批重要的古代人群体质人类学数据。这些研究工作丰富了我们对东亚地区全新世人群演化历史的认识,体现了多学科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对我国近10年来全新世古代人骨材料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中国现代人群两性身高差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杜抱朴, 殷钰喆, 谭伊, 张宇格, 范博, 姚植正, 郭航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2): 191-20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48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48

    摘要1031)   HTML406)    PDF(pc) (1434KB)(1196)    收藏

    本文对中国现代人群的两性身高差异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用152处中国现代人群(含69处汉族人群和83处少数民族人群)的男、女性身高数据,计算两性身高差异指数,并对比该指数在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群间的分布差异,同时分析纬度、气候、体格大小与城乡环境因素对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比女性高出约7.16%(4.72%~9.26%);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但北方少数民族的两性身高差异明显大于南方少数民族。此外,两性身高差异程度与纬度、气温年较差和年均风速呈低度线性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低度线性负相关,而与体格大小和城乡环境并无显著关联。这提示遗传和自然环境因素在中国现代人群两性身高差异的区域化演变中更趋主导性,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中国人的头面部形态特征
    李咏兰, 张兴华, 孙泽阳, 宇克莉, 包金萍, 郑连斌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3): 450-46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52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52

    摘要1078)   HTML186)    PDF(pc) (913KB)(1189)    收藏

    目前,中国人群头型、面型、鼻型、唇型、耳型尚未见大样本的资料报道。我们测量了中国115个族群的63449例头面部指标值,计算了头长宽指数等7项指数值,进行了指数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年龄组间的方差分析,以及指数与纬度、年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7个年龄组指数值。相关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中国人头型变得更长一些,更低一些;面变得更窄一些,鼻翼更宽一些,唇更薄些,耳变得更细长些。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种规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纬度的增大,中国人男性、女性头长宽指数、形态面指数值增大,鼻指数、容貌耳指数值减小。随年平均温度的升高,中国人男性、女性头面部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形态面指数值减小,鼻指数、容貌耳指数值增大。中国人头长宽指数的圆头型率、中头型率较高。男性、女性头长高指数均以高头型为主,头宽高指数均以狭头型率最高,形态面指数以超狭面型率最高。超过一半的人鼻指数为中鼻型,其次为狭鼻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古DNA捕获新技术与中国南方早期人群遗传研究新格局
    王恬怡, 赵东月, 张明, 乔诗雨, 杨帆, 万杨, 杨若薇, 曹鹏, 刘峰, 付巧妹
    人类学学报    2020, 39 (04): 680-694.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59
    CSTR: 32091.14.j.cnki.cn11-1963/q.2020.0059

    摘要1618)   HTML1050)    PDF(pc) (2604KB)(1176)    收藏

    古DNA捕获技术目前已获得极大的发展,能够从骨骼和环境沉积物等多种材料中获取到目的DNA片段,而且对于保存环境较差的低纬度地区,同样能够获取有效的内源DNA片段,极大地丰富了古DNA研究的材料来源。本文围绕这一新技术开展总结和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总结并介绍该技术应用前景;2)应用这一技术打开了中国南方早期人群研究的新局面,梳理该新技术的应用对史前中国南方人群古基因组研究所获得的新认识,并对中国南方早期人群古基因组深入分析;另外,利用古DNA捕获技术成功获取云南3446~3180 BP的大阴洞遗址4例高质量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并开展了人群遗传历史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有机残留物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杨益民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3): 535-545.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51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1.0051

    摘要822)   HTML80)    PDF(pc) (698KB)(1126)    收藏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指从残留物载体中提取有机分子,利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判断有机残留物的生物来源,从而了解古代动植物的加工、利用和相关载体的功能等。中国有机残留物分析工作已开展40余年,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需要更多重视。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考古遗存研究中有机残留物分析的发展历程,然后梳理了动物制品、粮食作物制品、经济作物制品、器物内炭化物和有机宝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生物标记物、脂质和蛋白质等三类有机分子,并少量涉及淀粉粒、植硅体等植物微体化石方面的突破性工作。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人类颅骨厚度研究的概述与展望
    李海军, 杨筱雨, 赵钰洁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6): 827-841.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68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68

    摘要589)   HTML110)    PDF(pc) (3063KB)(1112)    收藏

    颅骨厚度是重要的解剖学特征,也是常见的测量项目,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颅骨厚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骨厚度的年龄与时代变化、人群间和性别间的差异、颅骨厚度的影响因素和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颅骨厚度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人类颅骨的形态变异和进化情况。国内对颅骨厚度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梳理和归纳已有关于颅骨厚度研究的相关文献数据与结论,对颅骨厚度相关研究进展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颅骨厚度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古基因组揭示史前欧亚大陆现代人复杂遗传历史
    张明, 平婉菁, YANG Melinda Anna, 付巧妹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3): 412-421.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10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10

    摘要1677)   HTML234)    PDF(pc) (1917KB)(1064)    收藏

    古DNA提取与测序技术的发展,让科学家们能够利用史前现代人样本直接开展古基因组研究。古基因组研究发现,在约4万年前,欧亚大陆上至少存在着6个独立的现代人群体,其中3个群体并未对现今人群贡献基因。在距今4万年至末次盛冰期结束,欧亚大陆至少有5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人群体。末次盛冰期结束后的部分现代人群体与现今人群拥有更近的遗传关系,而部分群体则未对现今人群贡献基因。本文基于末次盛冰期前(45~19 kaBP)与末次盛冰期后(19~10 kaBP)两个重要时间段的欧亚大陆史前现代人的基因组研究,梳理欧亚现代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发展脉络,重点探究此前研究相对滞后的欧亚大陆东部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华南地区男性成年人由长骨长度推算身长的回归方程
    莫世泰
    人类学学报    1983, 2 (01): 80-85.  
    摘要461)      PDF(pc) (297KB)(1024)    收藏
    从近年来收集的华南地区汉族成年男性50具已知生前身长的骨骼材料,算出从各长骨推算身长的常数(a)及回归系数(b),并算出长骨长度与身高的相关系数(r)数值在0.516—0.913之间,表明相关度较为密切,在此基础上算出10个由各长骨的估计身长的回归方程。并采用校正值:0.6毫米×(年龄—30),校正因年龄所造成的身长误差。从肱骨、腓骨及肱骨加桡骨、股骨加胫骨的长度推算身长最为理想。本文所得的回归方程,适用于华南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哲学问题
    倪喜军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6): 709-72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72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72

    摘要754)   HTML157)    PDF(pc) (640KB)(1019)    收藏

    人类起源问题是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会触及很多哲学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古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为基础,简要概述了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大历史,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神创与演化、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推动力、劳动的性质和作用、偶然性和必然性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灵长类起源开始算起,人类演化至少有5600万年的历史,如果从演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猿分异算起,也有700~800万年的历史。人类作为一类生物有机体,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承载体,人类存在的本质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甚至不可能有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答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本质上即是自然的存在,人类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的存在。人类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特征,即是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在人类起源研究中,应该从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不同角度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加以研究。哲学层面上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都不是科学问题,不存在科学研究上的检验标准。如果说人类的存在有目的和意义,那么这个目的和意义就是“存在”。虽然传统的神创论已经不再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但是以智能设计论为代表的思想,仍然在试图回答超自然力量和智慧事物是否发生和发生的原因。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其自身的起源与发展与其他生物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驱使人类演化的动力是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和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曾有过激烈的讨论。从现代古生物学、考古学、动物学、行为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实证出发,无法给“劳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的劳动本身就是人类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状态。对偶然事件的积累加以记录,即得到量变的过程,当量变积累到可识别出秩序和层级的程度,就可以把这个变化定义为质变。人类演化过程中的质变,也是在无数偶然性变化积累到可定义的程度才出现的。自我意识和思维,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宇宙中复杂系统发展出可以思维的能力是物质发展的必然,但是具体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哪种事物中,则受偶然因素的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探究早期现代人的南方扩散路线
    李浩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630-648.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31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31

    摘要995)   HTML199)    PDF(pc) (1715KB)(987)    收藏

    本文从扩散时间、扩散路径、主要争论以及考古学证据等方面,对早期现代人南方扩散路线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使用旧石器中期石器技术的早期现代人在晚更新世早期(MIS 5阶段)已经开始沿南方路线扩散,但学术界对于此次扩散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仍存在争议。在距今约5万年以后,南方扩散路线上的早期现代人出现诸如使用赭石颜料、制作串珠和骨质工具、创作岩画艺术等行为,同时也独立发展出一些区域性适应行为。石器研究显示,南亚地区在5-3万年前逐渐出现了细石器技术及相关产品(细石叶、修背工具等),而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表现出以生产细小石片为主的权宜性石器技术体系,一些细小石片曾被用来加工有机质工具或作为复合型工具使用。中国南方地区紧邻东南亚和印度半岛,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生态环境来看,都可以纳入南方扩散路线的研究范围。建议从旧石器中期石制品组合和旧石器晚期细小石制品组合两方面入手,开展跨区域比较研究,为探索中国南方地区早期现代人的出现和演化提供重要考古学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