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在线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 E-mail Alert
    • RSS
    • 虚拟专题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推荐文章 更多>>
  • 在线期刊
  • 当期目录
  • 封面介绍
  • 优先出版
  • 在线专题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2025年 第4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6-15
上一期   
"娅怀洞遗址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专辑介绍
谢光茂, 吴妍
2025, 44(03):  361-364. 
摘要 ( 88 )   在线阅读 ( 40 )   PDF (3091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掘报告
谢光茂, 林强, 余明辉, 卢杰英
2025, 44(03):  365-388.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46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46
摘要 ( 158 )   在线阅读 ( 25 )   PDF (8486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是一处跨越旧、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以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为主。2015~2018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分为A、B、C、D四个发掘区,总揭露面积50 m2。发现旧石器时代墓葬、人类化石和用火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化遗物及动植物遗存。本文报道的文化遗物主要是原生地层出土的(不含扰土层),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以打制石器为大宗。打制石器制品的原料多样,以石英砂岩、玻璃陨石为主。采用锤击法和砸击法剥片,石器的修理以锤击法为主。石核以单台面为主,存在修理台面。石器多用石片制作,以单面加工为主,修理简单。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锯齿刃器和石钻等,以刮削器为主,尺寸小,多在5 cm以下,总体上属于中国北方小石片石器工业传统。文化遗存可分为四期,年代在43000~4000 BP cal。娅怀洞遗址的发掘为了解广西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体质特征及史前文化面貌、探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演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广西更新世晚期娅怀洞人的性别与年龄
贺乐天, 谢光茂, 林强, 李大伟, 吴秀杰
2025, 44(03):  389-403.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34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34
摘要 ( 129 )   在线阅读 ( 28 )   PDF (4375KB) ( 61 )   附属材料 ( 53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获得个体准确的性别和年龄信息是生物人类学研究的基础。受演化特点和保存程度的限制,古人类化石的性别和年龄鉴定经常存在争议。本文以广西娅怀洞遗址出土的更新世晚期头骨、下颌骨及牙齿为研究对象,使用肉眼观察、测量、micro-CT扫描等方法辅助对其性别和年龄进行判断。娅怀洞1号个体头骨和下颌骨形态的观测及对比分析表明,其为女性的可能性大。基于该个体头骨骨缝愈合的情况、头骨的多项特征以及对其牙齿磨耗与年龄关系的校正,我们认为其死亡年龄在30~40岁。

广西娅怀洞遗址B区出土的旧石器
李浩, 谢光茂, 李大伟, 李三灵, 肖培源, 陈清懿, 王雨晴, 贾真秀, 吴雁, 卢杰英
2025, 44(03):  404-412.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47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47
摘要 ( 121 )   在线阅读 ( 20 )   PDF (1645KB) ( 1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娅怀洞遗址是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一处文化内涵丰富、时代跨度较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包含三个时期的旧石器文化层。对打制石制品的分析显示,遗址中并存两套特征鲜明的剥片系统:以砂岩和石灰岩为原料的陡刃锤击石核剥片系统,以及以玻璃陨石、燧石、石英、水晶为原料的砸击剥片系统。砸击技术主要用来生产小型石片和石片石器。该遗址以砸击技术为特色的小型石制品组合在东南亚、南亚,以及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均有发现,很可能指示了早期现代人跨区域迁徙扩散的过程。研究娅怀洞遗址旧石器时代石制品,为揭示中国南方地区早期现代人的技术与文化面貌,以及深入认识东亚早期现代人行为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重要材料和证据。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发现的小型石制品
邓婉文, 谢颖
2025, 44(03):  413-426.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40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40
摘要 ( 120 )   在线阅读 ( 17 )   PDF (1717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主要包括人类头骨与肢骨化石、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及动植物化石等,地层堆积年代为43~14 kaBP cal;本文是对石制品的专项研究。石制品计7529件,原料包括石英砂岩、砂岩、玻璃陨石、石英、燧石等,基本为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该遗址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较小,整体表现为小型石制品组合特征,是近年来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此类小型石制品还见于岭南、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同时期遗存中。综合比较结果显示,娅怀洞与华南及东南亚大陆地区所见小型石片石器遗存表现出相似的原料、技术与类型特点,体现了晚更新世晚期石制品小型化的全球趋势,而对燧石等优质原料的强化利用、简单石器作复合工具可能性的存在或与华南晚更新世现代人的扩散及其行为复杂化相关。

广西晚更新世小石片石器的来源
付永旭
2025, 44(03):  427-438.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39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39
摘要 ( 119 )   在线阅读 ( 13 )   PDF (5353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80年代,在柳州白莲洞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批含小型石片石器工业技术的石制品。原料为燧石,个体普遍较小,又被称为“小石片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使用石片以及与加工石器相关的副产品。由于石片石器工业技术被认为是北方地区的主工业传统,而以广西为代表的岭南地区被认为是砾石石器工业传统分布的核心区。因此,白莲洞遗址的发现在学术界掀起了关于小型石片石器技术来源及其与砾石石器关系问题的讨论。近年,隆安娅怀洞和柳州凤岩等遗址的发掘,证明了小石片石器工业至少在距今4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广西地区。同时,柳州凤岩遗址的发掘从地层上厘清了本地区含小石片石器与含砾石石器的地层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梳理广西地区含小石片石器的遗址,以及对比分析广西周边地区相关遗址的分布规律及地理环境。有理由相信,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以白莲洞遗址为代表的广西地区的小石片石器很可能来自云贵高原地区。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出土的穿孔石器
谢颖, 付琳
2025, 44(03):  439-450.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36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36
摘要 ( 97 )   在线阅读 ( 14 )   PDF (3575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穿孔石器广泛发现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史前遗址中,通常和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遗物共存,是该地区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遗址发现的穿孔石器数量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其深入研究的可能性,以致学界在关于其功能和用途方面存在多种不同看法。近年来,在广西娅怀洞遗址发现数量较多的穿孔石器,不仅年代早至距今约2.5万年,而且形制多样,并保留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本研究综合分析了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穿孔石器的形态特征、制作技术和使用痕迹,并结合遗址背景初步揭示了它们功能的多样性。研究推测穿孔石器可能作为制绳、取火和掘土工具使用,同时可能兼作石锤、石砧和研磨器等工具。穿孔石器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史前先民对工具的创新使用,也反映了他们适应环境的智慧与生存策略。

广西娅怀洞遗址出土的玻璃陨石制品
郭云浩, 陈虹, 李大伟, 谢光茂, 薛理平
2025, 44(03):  451-465.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49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49
摘要 ( 144 )   在线阅读 ( 37 )   PDF (5922KB) ( 66 )   附属材料 ( 14KB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史前遗址中常发现有玻璃陨石,但缺乏相关研究。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广西娅怀洞遗址出土的玻璃陨石制品,深入探讨了这些玻璃陨石制品的成分组成、剥坯策略、修理逻辑、用途及后埋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娅怀洞玻璃陨石与广西其他地区的玻璃陨石化学组成较为一致。在石器制作环节,遗址内的先民们采用砸击法和“打击-转向”剥片法两种剥坯策略,并根据实际需求采取了全面精细或局部的修理方法。埋藏学研究显示,玻璃陨石在埋藏过程中受到一定的磨蚀。使用功能方面,玻璃陨石制品主要与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文章讨论了玻璃陨石的独特性及娅怀洞先民选择玻璃陨石制作工具的原因,指出它在古人工具套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玻璃陨石的利用反映了古人类在适应环境和经济策略选择方面的能力,同时为探讨南方地区石制品小型化趋势和现代人类扩散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广西娅怀洞遗址新发现赭石的初步研究
李大伟, 周广超, 李凡, 崔景怡, 徐秀岚, 谢光茂, 贾真秀, 李浩
2025, 44(03):  466-476.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42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42
摘要 ( 102 )   在线阅读 ( 15 )   PDF (2552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赭石的使用是早期人类行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彰显了早期人类认知能力的进步及对艺术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本文对广西娅怀洞遗址新近整理发现的史前时期赭石标本开展了系统研究,拉曼光谱和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娅怀洞赭石标本的主要矿物成分为赤铁矿。研究识别出72件有明确加工痕迹的赭石,痕迹类型包括研磨、刮削、敲击等,展示出复杂多样的赭石原料加工利用行为。此外,还发现20件与加工和利用赭石密切相关的配套石制品类型,其中研磨棒和磨盘主要用来制作赭石粉末;而穿孔石器孔壁上沾染的大量赭石残留物显示,其很可能与赭石的用途有关。娅怀洞遗址赭石标本的发现与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东亚地区史前人类加工与利用赭石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广西娅怀洞遗址出土的蚌器
胡章华, 陈洪波, 谢莉, 王雨晴, 谢光茂
2025, 44(03):  477-487.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41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41
摘要 ( 96 )   在线阅读 ( 17 )   PDF (2946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娅怀洞遗址是一处跨越旧、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以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为主,年代为距今43000~4000年。本文对该遗址出土的蚌器进行初步研究。娅怀洞遗址的蚌器类型包括蚌刀、蚌铲、穿孔蚌器等,以蚌刀最具特色。蚌器加工主要采用锤击法,两面打制为主,加工部位主要在蚌壳的顶部及背部,以蚌壳自然薄缘为刃。根据蚌器的形态、加工技术特征,娅怀洞遗址蚌器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贯穿了遗址整个文化发展序列。与周边地区出土蚌器的比较分析显示,娅怀洞遗址蚌器可能主要用于锯切和砍割食物等。娅怀洞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蚌器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遗址,为研究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蚌器起源与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人类对植物的利用
汪静怡, 赵志军, 谢光茂, 林强, 吴妍
2025, 44(03):  488-498.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37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37
摘要 ( 103 )   在线阅读 ( 12 )   PDF (2370KB) ( 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探索广西早期人类的生业经济模式及石器的功能与用途,本文综合运用AMS14C年代学分析、植硅体分析、碳化大植物遗存浮选及石器形态功能分析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不同文化层中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策略及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遗址的年代框架可划分为4个阶段,AMS14C测年数据表明其跨度为43000~4000 BP cal。通过对石器表面残留植硅体的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人类对不同类型石器(如研磨器、砍砸器、刮削器等)的功能开发及其在植物加工中的具体应用。 遗址浮选出的碳化植物遗存中鉴定出野生葡萄属果实蘡薁(Vitis bryoniaefolia),这是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利用野生果实的直接证据。综合沉积物植硅体组合、石器微痕分析及大植物遗存的研究表明,该遗址早期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模式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第1~2阶段(43000~21000 BP cal),人类主要依赖木本植物及禾本科植物;而到了第3阶段(17000~14000 BP cal)及第4阶段(4000 BP cal),禾本科植物及藤本植物果实(如葡萄属)在人类食谱中的占比显著提升,可能反映了环境变迁或技术革新对生业策略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广西地区从广谱采集向特定植物资源强化利用的过渡过程,为广西地区史前人类植物利用方式提供了关键性实证数据。

广西娅怀洞与白莲洞遗址动物遗存的比较
林明昊, 宋艳波, 张颖, 赵文丫, 谢光茂
2025, 44(03):  499-513.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35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35
摘要 ( 92 )   在线阅读 ( 12 )   PDF (2542KB) ( 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娅怀洞和白莲洞两处遗址延续的时代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本研究基于14C年代框架模型分析这两处遗址所出土的动物遗存,尝试了解近5万年以来遗址先民为应对周围环境变化而采取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两处遗址附近都存在水域,且散布有低山丘陵和森林灌丛,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先民开发利用包括哺乳纲、鸟纲、鱼纲、爬行纲、腹足纲和瓣鳃纲在内的多种动物,其中以鹿科等哺乳动物占据绝对数量优势。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距今20000~12000年),先民在捕获利用哺乳动物之余,也扩大了对鱼纲、腹足纲等其他动物种类的利用强度;同时,这一时期先民充分利用遗址周围包括野生水稻在内的多种植物资源,演进为广谱经济模式。这一系列动物资源利用的变化,体现着古人类在应对周围环境及资源丰度变化时所做出的适应性改变。

广西吹风洞早更新世动物群的埋藏学
姚艳燕, 黄胜敏, 廖卫, 李金燕, 张一景, 莫进尤, 王伟
2025, 44(03):  514-528.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33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33
摘要 ( 98 )   在线阅读 ( 13 )   PDF (4599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我们对华南地区洞穴化石的来源、埋藏过程及其性质知之甚少,限制了对该区域不同时期动物群埋藏学的深入了解。本研究对广西布兵盆地早更新世吹风洞遗址(约1.9 MaBP)出土的近千枚哺乳动物牙齿和碎骨化石的埋藏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优势种群的牙齿磨耗程度鉴定死亡年龄,根据种群死亡年龄的分布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显示,犀牛的死亡模式为磨耗型,偏向于自然死亡的模式;鹿类动物和猪属动物的死亡模式为壮年居优型,这些死亡类型极有可能是不同食肉动物对不同体型猎物的选择以及自然死亡等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从吹风洞化石的表面痕迹发现,碎骨表面存在食肉动物的咬痕和大量豪猪咬痕,以及牙齿化石不同程度的风化和磨圆痕迹,表明食肉动物和豪猪的搬运是吹风洞遗址化石积累的主要原因。吹风洞遗址动物群的埋藏学研究为探索华南地区第四纪洞穴化石堆积的来源、沉积过程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广西布兵盆地中山岩厦遗址的哺乳动物群
范窅彬, 王伟
2025, 44(03):  529-544.  doi: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13
cstr: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13
摘要 ( 84 )   在线阅读 ( 11 )   PDF (2731KB) ( 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南洞穴群中产出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广西布兵盆地和崇左地区,近年来发现大量更新世不同时期的哺乳动物群,为了解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演化奠定了基础。根据对广西布兵盆地中山岩厦遗址(14,523~8,472 BP cal)出土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的详细鉴定可知,该动物群共6目17科31种,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主,其中灵长目和偶蹄目在动物群中占主体地位。布兵盆地内以中山岩厦遗址为代表的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初期动物群的主要特征是完全让位于现生物种。自早更新世以来,布兵盆地的一系列洞穴动物群呈现出灭绝种比例渐次下降、现生种比例逐渐增长的趋势。对中山岩厦遗址动物群的研究,填补了更新世化石动物群向全新世现代动物群过渡的生物年代序列空白,为研究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建立了一个重要基点。遗址内丰富的灵长目和鹿类化石类型和数量,反映了以森林为主的多样化生态景观,暗示了末次冰期后盆地内植被的恢复,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优质的环境资源。

通知公告 更多>>
  • 作者投稿

  • 专家审稿

  • 编辑办公

  • 主编办公

  • 编委办公

  • 下载中心

热点评述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更多>>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中国知网
  • ScienceDirect数据库
  • Wiley数据库
京ICP证05002819号-3
版权所有 © 《人类学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电话:010-88369241  Email:acta@ivpp.ac.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