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维吾尔族的体质特征研究
    艾琼华,肖辉,赵建新,许煜和,赛福鼎
    人类学学报    1993, 12 (04): 357-365.  
    摘要6294)      PDF(pc) (455KB)(221)    收藏
    1991年5月,对新疆伊犁维吾尔族529人 (男271,女258) 进行了活体观察和测量。观察29项,测量92项。维吾尔族的主要特征是:黑直发、黑褐色眼、眉毛较浓密,大都有上眼瞪皱褶,鼻根中等偏高,大多为直形鼻,鼻尖向前,鼻基部下垂,大多有达尔文结节,耳垢湿型。头面部指数分型,属于特短头型,阔头型和高头型。身材中等偏高,平均身高男1684.6毫米,女1578.8毫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蒙古族的身高特征
    乌云达来, 郑连斌, 李咏兰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2): 282-29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15
    摘要5132)   HTML799)    PDF(pc) (6668KB)(554)    收藏

    研究目前中国蒙古族主要族群身高情况。对中国蒙古族共13个族群4410例(男43%,女57%)成人身高进行了测量,分析蒙古族身高分型情况,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不同族群之间的身高变化趋势。中国蒙古族男性为超中等身材,女性为中等身材。在13个族群中,男性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身高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女性是鄂尔多斯部身材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3个年龄组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都以高型出现率最高,过矮型出现率和很高型出现率都很低。中国蒙古族身高与中国其他北方族群接近,高于7个中国南方族群,低于北方汉族,但高于南方汉族,低于日本人、韩国人。中国蒙古族13个族群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国族群中蒙古族属于身材较高的族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蒙古族、汉族人群腋臭发病率调查报告
    杨光荫,彭苏格
    人类学学报    1994, 13 (01): 80-82.  
    摘要4303)      PDF(pc) (154KB)(132)    收藏
    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蒙古族、汉族人群腋臭发病率调查报告杨光荫,彭苏格(内蒙古伊克昭盟卫生学校,东胜市017000)腋臭俗称狐臭,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李印宣,1986),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遗传疾病。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地区与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头面部观察特征比较
    艾琼华,赛福鼎,许煜和,阿不都艾尼
    人类学学报    1996, 15 (01): 50-57.  
    摘要3691)      PDF(pc) (2551KB)(393)    收藏
    对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族551人,维吾尔族527人和蒙古族533人的头面部30项指标进行了活体观察和比较。他们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哈萨克族与蒙古族在许多方面较为相似,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蒙古族与维吾尔族也有相似的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山东汉、回族男性人群父系遗传结构研究
    张金科, 董薇, 唐光峰, 黄晓亮, 杨振, 王晓军, 张杰, 赵英健, 朱奕卿, 江丽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1): 65-7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07
    摘要3326)   HTML263)    PDF(pc) (1325KB)(732)    收藏

    本研究基于75个Y-SNP位点和23个Y-STR基因座对山东汉、回族男性人群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两个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为法医学应用及群体遗传学等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微测序技术检测187份山东汉族和130份山东回族样本,获取75个Y-SNP位点分型;采用PowerPlex®Y23试剂盒检测23个Y-STR基因座;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及单倍群频率,根据公式D=n(1-∑pi2)/(n-1)计算基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以及单倍群多样性;根据Median-joining方法,使用NETWORK 5.0和NETWORK Publisher构建并展示网络图。研究结果显示,单倍群O-M175、C-M130、N-M231、Q-M242为山东汉族男性人群主要的Y单倍群,单倍群O-M175、J-M304、R-M207、C-M130、N-M231为山东回族男性人群最主要的单倍群;23个Y-STR基因座在山东汉族男性样本中检出18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1.0000,在山东回族中检出12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988;网络图显示同一Y单倍群的样本相对独立地聚集在一起,山东汉族与回族人群之间存在共享单倍群,同时也存在一些特异性单倍群,如单倍群J-M304、R-M207均以山东回族为主,单倍群Q-M242则以山东汉族为主。山东汉族和回族男性人群的主要单倍群均为单倍群O-M175;单倍群J-M304、R-M207在山东回族中的高频分布,单倍群Q-M242则在山东汉族中高频分布。研究表明山东回族人群中保留有一定比例的欧亚西部和中东特有的Y染色体类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中国蒙古族的体型特征
    李咏兰, 郑连斌
    人类学学报    2020, 39 (03): 450-460.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29
    摘要2832)   HTML368)    PDF(pc) (16048KB)(184)    收藏

    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研究了中国蒙古族14个族群4810例(男性2117例,女性2693例)的体型。蒙古族内因子、中因子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外因子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即随年龄增长,身体线性度变小,体型趋于圆粗。蒙古族男性、女性体型都集中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随着年龄增长,这3种体型的出现率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即蒙古族体型有向这3种体型集中的趋势。和汉族人相比,蒙古族身体更粗壮。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东北三省蒙古族身体线性度小,体脂发达,骨骼和肌肉量较少。在体型图上北方蒙古族的点分布密集,说明北方蒙古族彼此体型比较接近,而南方的云南蒙古族由于内因子值小、外因子大,位点与北方蒙古族相距较远。在已经开展Heath-Carter体型法研究的中国族群中,蒙古族是体脂最为发达、身体线性度很小的民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内蒙地区九个民族的ABO血型分布
    王广结,王钢,尚锦青,王莉萍,董永龙,刘益平,张俊玲,翟晓平,丁齐虹,高瑞珍,陈景洲,李文先,周伟,刘振亚,张振才,于溯
    人类学学报    1994, 13 (02): 165-170.  
    摘要2576)      PDF(pc) (445KB)(86)    收藏
    本文报告了9个民族ABO血型分布,特征有三种:汉族和回族为B>O>A;达斡尔族为B>A>O;其余民族(蒙、鄂温克、朝鲜、满族、俄罗斯、鄂伦春族)为O>B>A.基因频率r(O):鄂温克(0.7549)较高.达斡尔(0.5234)和回族(0.5l71)较低.p(A):鄂温克(0.1138)偏低.朝鲜族(0.2277)和达斡尔族(0.2253)偏高.q(B):回族(0.2818)略高,鄂温克(0.1313)和朝鲜族(0.1753)略低.与国内相同民族间比较,除鄂温克、鄂伦春同民族间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同民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对汉、蒙、回、满四个民族的ABO亚型也进行了调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福建畲族人群体型特征
    胡荣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5): 824-833.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7
    摘要2518)   HTML3189)    PDF(pc) (10839KB)(1634)    收藏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以前畲族就居住在粤、闽、赣三省的交界处,现今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7个省份,但关于畲族的起源与迁移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在福建省福安市和福鼎市随机选取畲族年满18周岁的成人504人(其中男289人,女215人) 测量身高、体质量、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及小腿内侧皮褶等10 项体质指标,利用Heath-Carter 体型法分析福建东部畲族人群的体型,畲族男性平均体型(5.02-3.76-1.76)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女性平均体型(6.91-3.50-1.23)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将福建畲族三个因子值与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畲族体型与汉族群体更为接近,其中与闽南语族群汉族、闽东语族群汉族和广西汉族最为相近,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反而差异更大,提示在畲族的形成过程与汉族有着很大联系。本研究为畲族族源研究提供生物学方面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人类学研究补充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犬齿窝与人类中面部骨骼的演化
    Francesc RIBOT Trafí, Mario GARCÍA Bartual, Alfredo José ALTAMIRANO Enciso, 王谦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2): 193-217.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0.0016
    摘要2472)   HTML187)    PDF(pc) (83724KB)(798)    收藏

    犬齿窝是包括现代人类在内的许多人族成员面部骨骼的重要性状,但在分类学上的意义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该性状是一个发生于基础面形的近祖性状,除了一些例外,在灭绝和现生的大猿及人属中都存在。另有学者认为,犬齿窝是仅存在于智人及其直系祖先的衍生性状,在发育上与颧齿槽突嵴有关。这种关系并非总是成立,在智人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弧型颧齿槽突嵴和直斜型颧齿槽突嵴与犬齿窝有时共存,有时不共存。我们由此推测,犬齿窝的发生和形态与上颌窦的前部发育有关,颧齿槽突嵴的形态与鼻窦的侧面发育有关。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犬齿窝经历了不同的变形,比如上颌沟(如南方古猿非洲种、傍人粗壮种)、上颌小窝(如傍人粗壮种)、上颌沟(如匠人)或犬齿窝缺如(如傍人埃塞俄比亚种、傍人鲍氏种、肯尼亚扁脸人、人属鲁道夫种)。犬齿窝消失的原因各类群并不相同,如中新世和早更新世人属以及中更新世人属(如人属海德堡种/人属罗得西亚种、人属尼安德特种)。人属罗得西亚种具有弱化的犬齿窝,不具备演化为智人的可能,因此被排除在智人的演化支之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古DNA的新发现支持现代人东亚起源说
    张野, 黄石
    人类学学报    2019, 38 (04): 491-498.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19.0068
    摘要2297)   HTML265)    PDF(pc) (1138KB)(575)    收藏

    1983年,科学家们根据线粒体DNA(mtDNA)系统发育树构建了首个现代人起源的分子模型,认为现代人起源于亚洲,但1987年非洲起源说的提出取代了这一亚洲起源说。非洲起源说所依赖的无限多位点假说以及分子钟假说后来被普遍认为是错误的且不切实际的。我们近几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子进化模式,即遗传多样性上限理论,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人类起源模型。这一模型与多地区起源说基本吻合, 重新把现代人类起源地定位在了东亚。非洲说与东亚说在线粒体进化树上的主要区别是单倍型N和R的关系,非洲起源说认为N是R的祖先,东亚说则反之。本研究引用了已发表的古代人群mtDNA数据,重点分析了线粒体单倍群N和R的关系。结果显示,三个最古老的人类(一个距今45000年,其他两个约40000年)都属于单倍群R;在距今39500到30000年前的人类样本中,绝大部分属于单倍群R下游的亚单倍群U,只有两例为单倍群N(Oase1距今39500年,Salkhit距今34425年)。这两例所属单倍型位于单倍群N下游最基本的未分化亚型,不属于今天存在的任何N下游单倍型,所以可能靠近单倍群N的根部。这些古DNA数据揭示单倍群R比单倍群N古老大约5000年,进一步证实了亚洲起源说的正确性,非洲说的依据不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新证据下的现代人起源模型
    倪喜军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576-59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8
    摘要2223)   HTML849)    PDF(pc) (1296KB)(1564)    收藏

    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是指具有近圆球形头骨、短而平的面颅、纤细的骨骼等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古老人类的化石和现今的人群。支持多地区演化模型和支持近期非洲起源模型的学者,在“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的应用范围方面是不同的,前者以连续演化为基本思想,认为这一名词只包括智人中较进步的类群;而后者以分支系统学思想为基础,认为包括所有智人。分子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尼人、丹人和智人在遗传学水平上属于不同的人种。新近的以标本-种群为单元的系统分析,因为不是以属、种等分类学阶元进行的,因此与分类学的阶元划分无关。该系统分析的结果显示智人属于单系类群,哈尔滨人、大荔人等组成其姊妹群。尼人与智人的分异早于1百万年,与基因组水平的谱系分析相符合。多次多向的穿梭扩散是统计学上符合系统关系的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藏族的体质特征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    1985, 4 (03): 250-258.  
    摘要2126)      PDF(pc) (610KB)(268)    收藏
    本文共调查藏族145人(男105人,女40人)。年龄均在20岁以上。各项测量均值与不同地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聚类分析和大小距离分析的结果表明,藏族的体质特征与华北、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最接近。作者认为藏族是从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发展而来,经华北古代居民的不断迁入和混杂、逐渐形成今日的藏族体质类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从蒙古人种典型体质特征发生率谈维吾尔族人种构成及演化
    王斌;杨圣敏
    人类学学报    2017, 36 (02): 227-235.  
    摘要2108)      PDF(pc) (552KB)(267)    收藏
    探讨维吾尔族的族源、人种构成、体质特征及演化过程可以更好地揭示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变迁的过程,有益于对该民族的保护和促进发展。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人种构成及演化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之一。考古人类学,尤其是分子考古的成果显示,新疆古代居民种族来源不是单一的,人种地理分布主要包含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两大成分,同时也有两大人种之间过渡的混血类型构成新疆地区复杂的人种类型。现代新疆维吾尔族体质特征和遗传性状的多态性,特别是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之间的差异,无疑和这种古代复杂的种族生物学背景密切相关。现代维吾尔族主要表现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表明现代维吾尔族的人种来源主要是蒙古人种。而部分蒙古人种标志性体质特征在维吾尔族的发生率介于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显示现代维吾尔族具有相当成分的欧罗巴人种血统。蒙古人种标志性体质特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中发生率不同并呈现出东西方向梯度性变化趋势,体现现代维吾尔族在形成过程中,蒙古人种成分是由东部逐渐向西部渗入和融合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新疆不同地区维吾尔族眼部特征多态性研究
    王斌;杨圣敏
    人类学学报    2015, 34 (02): 253-259.  
    摘要2087)      PDF(pc) (2249KB)(117)    收藏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呈现不同颜色的眼色,以黑褐色为主,平均出现率为90.45%;各类浅颜色眼色(天蓝色、灰色、浅绿色、浅黄色)均有一定的出现率,平均出现率为9.55%。从东部(哈密地区)到西部(喀什地区),浅颜色眼色出现率逐渐增加。维吾尔族眉毛生长发育较好,有较高的连眉发生率,从东部到西部眉毛生长逐渐浓密,连眉发生率逐渐增加。上眼睑皱褶表型频率较高,平均62.07%,从东部到西部逐渐下降。内眦褶表型频率平均48.63%,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减少。维吾尔族的眼部特征具有明显的本民族特点,各项指标均介于北亚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之间。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眼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并呈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变化的趋势。维吾尔族所表现出的眼部特征与近现代维吾尔族形成的人种构成和演化过程相吻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内蒙古汉族、蒙古族与日本学生身高和体质量的最大发育年龄段差异
    德力格尔, 乌云格日勒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5): 847-856.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3
    摘要1995)   HTML37)    PDF(pc) (18182KB)(167)    收藏

    分析2014年7-18岁内蒙古汉族、蒙古族和日本学生身高及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差异。汉族和蒙古族数据来自《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日本数据来源于“平成26年(2014年)度体育与运动调查统计情报”。结果显示:7-18岁各年龄段汉族男女生身高分别比蒙古族高出1.98 cm和1.54 cm;高出日本2.59 cm和2.91 cm(P<0.05)。汉族男生体质量平均高出蒙古族1.97 kg、高出日本4.01 kg;汉族和蒙古族女生体质量分别比日本高出2.59 kg(P<0.05)和2.67 kg(P<0.05)。2014年内蒙古汉族和蒙古族学生身高和体质量发育水平优于日本学生。汉族男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提前蒙古族和日本1.73岁和0.9岁;汉族和蒙古族男生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比日本滞后1.17和1.07岁;日本女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比汉族和蒙古族提前0.68岁和0.37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宁夏回族、汉族人手指指毛的分布
    霍正浩,焦海燕,彭亮,陈银涛,徐方
    人类学学报    2003, 22 (01): 57-61.  
    摘要1968)      PDF(pc) (159KB)(68)    收藏
    调查了宁夏回族316例(男性166例,女性150例)、汉族542例(男性253例,女性289例)手指指毛的分布。结果表明,手指近侧指节除回族中有2例女性没有指毛外,其余均生指毛;中间指节指毛出现率在同一民族男女间、回汉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指中间指节指毛出现频率的排列顺序为4>3>5>2;每指两侧指毛分布不对称;左、右手同位指指毛分布基本对称。比较分析了11个民族共13个群体有中间指节指毛的基因频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手腕部与膝部骨龄之间的差异
    席焕之,AlexF.Roche
    人类学学报    1990, 9 (01): 20-26.  
    摘要1897)      PDF(pc) (409KB)(77)    收藏
    本文分别用Fels和RWT法评定了4902对2—17岁儿童青少年的手腕部和膝部骨龄。男女各年龄组骨龄的平均绝对差值为0.34—0.87岁,标准差为0.31—0.68岁。8—11岁前,这两个值往往随年龄增加;14岁前,男性一般大于女性。最大差值范围为1.45—2.99岁,其年龄变化往往不规律,但11岁前(男)和9岁前(女)常常增加。手腕部和膝部骨龄之间所存在的较大的绝对差值不能完全用观察误差加以解释。两部位的骨龄不能互相替代。所以,用骨龄预测成人身高和确定干骺固定术的时间,至少在5%的儿童中明显地受到骨龄部位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香港地区现代人头骨的研究——性别和地区类型的判别分析
    王令红
    人类学学报    1989, 8 (03): 222-230.  
    摘要1858)      PDF(pc) (514KB)(105)    收藏
    本文报告了香港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测量性状的性别差异情况和香港与太原的男性头骨的差异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各自的判别函数,正判率分别达到93.1%和85.3%。它们分别适用于华南头骨的性别鉴定和华南与华北男性头骨的区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广西壮族体质特征
    张振标,张建军
    人类学学报    1983, 2 (03): 260-271.  
    摘要1783)      PDF(pc) (649KB)(167)    收藏
    根据头面部各项测量数字观察及其与国内各地汉族对比,广西壮族与广西的汉族最接近。但两者之间的容貌仍有区别。例如壮族人的眼裂较宽,双眼皮比例较多,红唇较厚,面高、鼻高、头高均比汉族低矮,两眼外宽远比汉族大。与其他少数民族体质特征相比,壮族与黎族、布依族、彝族最接近。作者认为壮族在其体质特征上也属华南人类型。壮族与黎族、布依族、彝族关系密切,可能均为古越族的后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年代序列与区域演化特征
    陆莹, 孙雪峰, 王社江, 鹿化煜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3): 411-42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38
    摘要1728)   HTML954)    PDF(pc) (17485KB)(1403)    收藏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已发表的95个有独立测年数据的早、中更新世遗址,将其纳入黄土-古土壤年代框架,初步建立自200多万年至末次间冰期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序列,根据它们的时空分布,进一步阐释了古人类在不同区域活动强度演变的时空特征。总体来看,这些遗址在泥河湾-周口店、秦岭山地、长江下游及长江流域以南(南方)四大区域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区域古人类活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周口店、中更新世的秦岭山地、到中更新世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区域的时空序列上。此外,仍有较多已发掘遗址缺少年代研究或存在测年问题,今后需要加强遗址的精确测年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