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1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2-12-15
    人类学学报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
    陈福友; 李锋; 王惠民; 裴树文; 冯兴无; 张双权; 张乐; 刘德成; 张晓凌; 关莹; 高星
    2012, 31(04):  317-333. 
    摘要 ( 190 )   PDF (2774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 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 揭露面积约100m2, 发现7个文化层, 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 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 但最下部第7文化层出土1件具有水洞沟第1地点特征的石叶石核。动物化石比较破碎, 集中分布于火塘内部或周围, 反映了古人类围绕火塘进行肉类资源利用的行为。综合水洞沟第2地点的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该地点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1ka-20ka BP之间。
    贵州穿洞遗址1979年发现的磨制骨器的初步研究
    毛永琴; 曹泽田
    2012, 31(04):  335-343. 
    摘要 ( 130 )   PDF (2051KB)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普定县穿洞出土的骨器是穿洞文化的重要标志。1979年首次试掘出土的骨器基本为磨制者, 类型主要有骨锥、骨铲、骨叉、骨棒及骨针等,多采用较厚的动物骨骼的碎片为原料加工而成。一次性出土数量如此多骨器的遗址在我国非常少见, 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地点和一批有意义的文化遗物, 并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骨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增加了我们对骨器工具的制造工艺及用途的了解。
    湖北丹江口北泰山庙2号旧石器地点发掘简报
    方启; 陈全家; 卢悦
    2012, 31(04):  344-354. 
    摘要 ( 142 )   PDF (2772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3月—5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北泰山庙2号旧石器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 地层堆积由上至下分为3层。第①层是黑褐色黏土层, 为耕土层, 发现石制品90件。第②层是黄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21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断块占一半多; 石器仅3件, 均为刮削器。第③层是红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48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手斧和手镐等类型。各层石制品原料的种类基本一致,都以石英为主。石器工业的特点是, 以砾石及其大石片为毛坯, 简单加工的重型工具为主要类型。结合与附近其他类似地点的地层及石制品特征对比推断, 第③层与第②层的时代可能从中更新世延续至晚更新世。
    石球的定义、分类与功能浅析
    仪明洁; 高星; 裴树文
    2012, 31(04):  355-363. 
    摘要 ( 442 )   PDF (2462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球(Spheriod)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中常见的一种石器类型, 其分类、生产过程和功能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本文对石球的定义、考古发现以及实验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尝试从操作链和动态类型学入手, 根据器物形态的不同, 将石球生产过程划分为备料、球形石、准石球、正石球四个不同阶段。对以往学者提出的石球功能推测进行简要分析, 对石球作为狩猎工具的使用方式进行探讨。
    湖北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的黑色膜壳状物质
    郑利平; 武仙竹; 金普军; 常云平
    2012, 31(04):  364-370. 
    摘要 ( 118 )   PDF (1727KB)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等不同检测方法,对湖北郧西县白龙洞红色黏土地层中出土的骨化石表面黑色膜壳状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分析结果为骨化石表面黑色膜壳层中含有碳羟磷灰石[Ca10(PO4)3(CO3)3(OH)2]、方解石(CaCO3),以及菱铁矿(FeCO3)、赤铁矿(Fe2O3)、磷铁矿[Fe25(PO4)14(OH)24]等。其中显色物相主要为菱铁矿、赤铁矿与磷铁矿的共生沉积物。菱铁矿、赤铁矿与磷铁矿三者共生, 使骨化石表面膜壳状矿物质层整体颜色呈现为黑色。该层黑色膜壳状矿物质层的形成原因, 与化石周围土壤中的CO32-和Fe有关。该层黑色膜壳状矿物质的存在, 对红色黏土中骨化石长期保存有一定保护作用, 它能阻隔和减轻埋藏环境中酸性腐蚀、地层挤压等自然原因对化石标本造成破坏, 因此也使骨化石能够保存得较为完整。
    华南化石猩猩前部牙齿釉面横纹与牙冠形成时间研究
    胡荣; 赵凌霞
    2012, 31(04):  371-380. 
    摘要 ( 252 )   PDF (1837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釉面横纹的分布与数目可以反映牙齿生长发育的时间和速率变化, 在化石研究中能为复原个体生活史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华南化石猩猩门齿、犬齿釉面横纹分布与数目, 并估算门齿和犬齿牙冠形成时间, 结果如下: 牙冠从牙尖至牙颈方向釉面横纹分布密度有疏密变化, 牙尖釉面横纹密度小于10条/mm, 中间至牙颈釉面横纹密度较尖部增大, 大约10-15条/mm; 犬齿釉面横纹数目多于门齿, 雄性犬齿釉面横纹数目多于雌性; 根据釉面横纹计数及其生长周期的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估算门齿牙冠形成时间大约为2.97-6.66年, 犬齿雄性长于雌性, 分别为6.25-11.31年和4.28-7.29年。与一些古猿、早期人类、现代人以及现生大猿比较, 华南化石猩猩釉面横纹整体密度稍大于南方古猿和傍人, 小于黑猩猩、大猩猩、现代人和禄丰古猿; 除侧门齿外, 华南化石猩猩釉面横纹数目明显多于南方古猿、傍人和现代人, 与大猩猩接近; 华南猩猩前部牙齿牙冠形成时间与现生大猿、禄丰古猿差别不大, 与现生猩猩最相近, 长于南方古猿和傍人。
    三峡地区最晚更新世的梅氏犀兼述中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化石
    陈少坤; 黄万波; 裴健; 贺存定; 秦利; 魏光飚; 冷静
    2012, 31(04):  381-394. 
    摘要 ( 367 )   PDF (2370KB) ( 1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是一处重要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 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3150±190年。本文研究了这一遗址出土的犀牛化石, 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这些材料被鉴定为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 是这个种已知时代最晚和分布最为靠南的记录。适合温带气候的S.kirchbergensis在中-晚更新世南下至长江流域, 可能是受到冰期寒冷气候的压迫所致。以迷宫洞和其他长江流域的S.kirchbergensis为基础, 通过对比, 认为我国南方、北方以及欧洲的S.kirchbergensis在颊齿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从而将这个种分为三个类型。另外, 本文还对我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种类, 特别是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进行了全面地厘定。
    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颅骨的测量性状
    魏东; 赵永生; 常喜恩; 朱泓
    2012, 31(04):  395-406. 
    摘要 ( 160 )   PDF (1963KB) ( 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地区天山北路青铜时代墓地颅骨测量性状的研究。文中公布了24例天山北路墓地古代人群77项颅骨测量性状基本数据, 在此基础上, 对男、女两性的测量性状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结合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相关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推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该人群虽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共性的体质特征, 但人群内部也存在些许差异, 尤其是在男性个体数据之中。二是该人群是由分别具有东、西方体质特征的祖先人群混杂融合而成, 是处于当时大人种分布过渡地带的过渡人群。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纳林套海汉墓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张全超; 胡延春; 魏坚; 朱泓
    2012, 31(04):  407-414. 
    摘要 ( 128 )   PDF (826KB) ( 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食物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该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纳林套海汉代墓葬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纳林套海汉代居民日常饮食结构中保持着非常高的动物性食物摄入, 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4类植物为主。结合其他相关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西汉王朝通过实施移民屯垦和属国等政策, 大力推动了河套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改变了河套地区原有的经济模式和人们的饮食结构。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原汉代北部边疆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和证据。
    郑州春秋时代墓葬中的寄生虫
    魏元一; 翁屹; 张居中; 樊温泉; 信应君
    2012, 31(04):  415-423. 
    摘要 ( 298 )   PDF (1048KB) ( 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是对郑州金水庙李和新郑梨河晨辉两处东周墓地部分墓葬腹土中寄生虫的研究。在两处墓地墓葬腹土中, 成功提取到了5个墓葬中的34粒蛔虫卵, 包括18粒受精卵和16粒未受精卵。研究表明, 郑州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蛔虫病感染和流行,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普通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此外, 通过本次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功地改进了实验方法和技术, 减少了实验过程对寄生虫卵的损坏, 改进后的实验方法对我国墓葬腹土寄生虫考古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
    肤纹研究中的技术标准和项目标准
    张海国
    2012, 31(04):  424-432. 
    摘要 ( 160 )   PDF (1530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肤纹学研究协作组规定的《ADA标准-CDA版本》和《CDA标准》, 对肤纹研究做了分析技术和项目的规范。"CDA版本"和《CDA标准》是了继承《ADA标准》系统, 并对其做了补充和完善。本文的指纹三个系统的分析法、嵴线追踪等内容, 是谓"CDA版本"。"CDA版本"和"ADA标准"融合, 形成《ADA标准-CDA版》, 贯穿在我国民族肤纹研究过程之中。对《CDA标准》中的模式样本的概念, 采样规定, 3级模式样本的具体项目, 都做了明确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