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3-06-15
    人类学学报
    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
    高星; 王惠民; 关莹
    2013, 32(02):  121-132. 
    摘要 ( 168 )   PDF (1136KB)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本文在近年来对遗址区系统调查和多个地点系统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 对水洞沟遗址群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认识,包括水洞沟是一个由多处地点构成的大型露天遗址群; 先民生存活动不局限在一个时期, 文化遗存至少分属7个时段, 据此可建立4万年来区域人群演化序列; 遗址保留的人类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除不同技术体系的石制品, 还有骨器、装饰品、复杂用火遗存, 以及对居址复杂利用、对石料热处理和采食植物性食材的诸多信息, 反映古人群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方式; 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不同时段存在不同技术体系的考古学文化组合, 出现过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小石片技术体系的交替, 反映末次冰期期间东北亚人群复杂、能动的适应、迁徙、交流过程; 该地区的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本土传统石器工业不存在渊源关系, 应是从西方—西北方向迁移过来的古人群的遗留, 其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原先的认定, 而且在消失后没有对本土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 石叶技术组合固然代表一支来自西方的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 但移居者没有对本土人群实现整体替代, 反而被后者取代; 后者在石器技术上保持固有的传统, 但文化遗存中出现小型精制石器、装饰品、石料热处理等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表征, 反映出这里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模式不是简单的外来移民替代,相反, 本土人群连续演化是主旋律。因而, "连续进化附带杂 交"理论在该地区有着更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湖南道县后背山福岩洞2011年发掘报告
    李意愿; 裴树文; 同号文; 杨雄心; 蔡演军; 刘武; 吴秀杰
    2013, 32(02):  133-143. 
    摘要 ( 262 )   PDF (3171KB) ( 1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岩洞位于湖南省道县乐福堂乡, 2011年9~10月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县文物管理局的配合下, 对该洞穴进行了发掘, 揭露面积约20㎡。调查显示, 福岩洞属于大型管道型溶洞, 发育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系内, 遗址周边属于峰林和溶盆地貌, 处于岩溶发育的后期。洞内堆积发育, 以砂砾石层和红黏土为主。本次发掘出土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其中人类牙齿总体形态特征与现代人(Homo sapiens)接近; 哺乳动物化石中已鉴定出39种(含未定种), 其中灭绝种只有巴氏大熊猫、最后鬣狗、剑齿象、巨貘、南方猪等; 结合铀系法初步年代测定和动物群面貌判断, 古人类活动的年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本次发掘表明, 该遗址仍有较大的工作潜力, 对其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将为探讨古人类在该区域的演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李浩; 李超荣; Kathleen KUMAN
    2013, 32(02):  144-155. 
    摘要 ( 149 )   PDF (3072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位于汉水上游左岸第三级阶地, 海拔150-155m, 2009年4-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500m2, 出土石制品132件。石制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 其中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手镐、手斧。剥片和加工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 锤击法为主要的剥片技术, 石核和石片的尺寸以中小型居多; 石器中, 砍砸器、手镐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 刮削器多采用小型石片毛坯进行加工, 而手斧则以大石片为毛坯进行两面加工。遗址上部地层为强烈氧化的红色黏土层, 含钙质结核和锰质薄膜; 下部发育网纹红土。地层沉积物性质和地貌分析表明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
    狩猎采集觅食模式及其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的应用
    仪明洁; 高星; Robert BETTINGER
    2013, 32(02):  156-168. 
    摘要 ( 226 )   PDF (1303KB) ( 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狩猎采集觅食模式是1970年代以来在西方考古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分析方法, 通过借助民族学资料及模拟研究, 结合考古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的研究数据, 对石器加工技术、人类行为、社会组织结构等进行模拟与重现。本文对西方考古学对狩猎采集觅食模式的应用史加以回顾, 简要介绍其基本模式, 对狩猎采集觅食模式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运用前景进行简单展望。
    德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骨角器研究及启示
    曲彤丽; Nicholas JCONARD
    2013, 32(02):  169-181. 
    摘要 ( 233 )   PDF (3000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角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普遍出现, 主要包括工具、穿孔装饰品和雕刻艺术品。这类物品通过比较固定而复杂的技术,仔细且精致地加工而成, 具有较规范统一的形状, 并且具有一系列新的或独特的功能, 其原材料、类型、数量及与其他文化遗物的组合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呈现多样性。本文主要介绍德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骨角器及相关研究, 透过原材料——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开料或取坯技术、整形加工方法, 展示中、西欧旧石器时代晚期骨角器工业和人类行为特点。同时, 本文指出未来结合遗址中动物遗存分析以及实验和微痕观察的方法, 对我国及东亚地区骨角器工业进行系统的研究, 从而更好地认识区域环境中人类行为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中国图瓦人体质特征
    郑连斌; 陆舜华; 张兴华; 刘海燕
    2013, 32(02):  182-192. 
    摘要 ( 310 )   PDF (1555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调查了图瓦人159例(男55, 女104)的67项体质指标(9项观察指标和58项测量指标), 计算出26项体质指数, 并对身高和11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研究结果表明: 1)图瓦人有上眼睑皱褶率为71.70%, 有内眦褶率为47.80%, 有耳垂率为55.97%, 肤色多为浅色, 发色黑色, 眼色褐色。鼻根多数中等或低, 男女均以中鼻型居多。鼻翼发育中等, 红唇发育中等偏薄, 男性耳垂三角形的最多, 方形次之, 女性以三角形和圆形为主。2)图瓦人男女身高均数分别为166.7cm和152.6cm, 体重均数分别为71.25kg和58.93kg。按指数分型标准, 中国图瓦人特圆头型率、高头型率、中鼻型率、宽胸型率、窄骨盆型率、中腿型率、长躯干型率、矮胖型率最高。男性还以阔头型率、中面型率、宽肩型率最高。女性还以阔面型率最高。3)图瓦人体质特征具蒙古人种北亚类型体质特点, 与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布里亚特人体质接近。
    武陵山区苗族儿童少年体质发育
    黄大元; 张惠娟; 吴国运; 梁成青; 熊健
    2013, 32(02):  193-203. 
    摘要 ( 164 )   PDF (1080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武陵山区苗族儿童少年体质发育特征及其规律。本文采用人体测量学的方法 , 对武陵山区苗族儿童少年17项体质发育指标进行测量, 计算11项体质指数。结果表明: 1)苗族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苗族男女性的生长发育曲线呈上升趋势并且有交叉现象; 3)苗族男性的身高突增年龄为12-14岁, 女性则为11-13岁; 4)苗族学生的身高均值低于同龄其他民族学生; 5)苗族学生的体质指数年龄变化规律与其他民族基本相似, 但身体各部分的发育程度不相同; 6)苗族学生的维尔维克指数均值高于同龄马山壮族学生。研究显示苗族儿童少年体质发育符合一般生长发育规律, 并有性别差异, 苗族男女生的体质发育相对落后于汉族等其他民族。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古代居民mtDNA遗传分析
    张芃胤; 徐智; 许渤松; 韩康信; 周慧; 金力; 谭婧泽
    2013, 32(02):  204-218. 
    摘要 ( 199 )   PDF (1468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古DNA手段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人类遗骸进行遗传分析, 是揭示当地古代人群来源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克隆测序和PCR-RFLP的方法, 从来自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约3000-3300年前和2000年前两个不同年代的牙齿样本中, 成功得到59个线粒体高变I区和编码区的SNP位点的序列信息。之后我们将所得序列与来自亚洲大陆的34个现代人群共1833个个体和2个不同年代的古代人群样本的线粒体序列分别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作比较,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人群并不是一脉相承的。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
    凌雪; 陈曦; 王建新; 陈靓; 马健; 任萌; 习通源
    2013, 32(02):  219-225. 
    摘要 ( 164 )   PDF (1066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的人骨为研究对象, 测定骨中的碳、氮同位素比值, 揭示该地区古代先民的食谱特征, 探索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等历史信息。研究结果发现: 人骨样品的δ13C值分布在-18.96‰~-17.74‰范围内, 样品的δ15N值均较高, 分布在12.64‰~14.33‰范围内, 表明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是肉类食物在日常饮食生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存, 肉类的获取应来源于驯养的牛、羊等或部分狩猎所得的鹿等动物, 植物性食物主要来源于大麦、小麦等C3类作物, 这与其生活的环境和以游牧为主, 农业和狩猎为辅的经济形态密切相关; 男性与女性的食物结构相同。
    太行山猕猴掌骨性别判别分析
    胡海洋; 赵晓进; 周迪; 李洁; 胡晓林
    2013, 32(02):  226-232. 
    摘要 ( 228 )   PDF (1365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了解成年太行山猕猴5根掌骨的性差大小。本文对太行山猕猴掌骨标本40例(雄:10, 雌:30)进行观察并选择掌骨的9项形态变量进行测量。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多变量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5根掌骨长度等变量在性别之间有明显差异。用全模型法5根掌骨的性别正确判别率范围为94.1%~100.0%, 用逐步判别法掌骨性别正确判别率范围为93.8%~97.5%。有关掌骨的9个形态变量, 长度变量首先被挑选出来, 说明在性别判别中起重要作用。分别用左右侧掌骨的判别函数来判别性别时侧别差异不明显。结论: 用每根掌骨的形态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可以有效地区分性别, 对非人灵长类掌骨标本的性别鉴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