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5年 第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85-09-15
    人类学学报
    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关系——牙齿的形态与比较
    吴汝康,徐庆华,陆庆五
    1985, 4(03):  197-204. 
    摘要 ( 461 )   PDF (1174KB) ( 2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禄丰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的牙齿有许多性状是一致的,但在犬齿和下前臼齿的形态上则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可能是两性的差别。它们与现代大猿类相比,表现出与猩猩比较相似,而与大猩猩和黑猩猩差别较大,因而禄丰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可能是同一类型的雌雄个体,与猩猩有较近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与南方古猿类的牙齿相比,禄丰腊玛古猿牙齿又显示出较多的相似于南方古猿阿法种和非洲种的性状,而西瓦古猿大的犬齿与所有南方古猿类差别甚大,因此另一种可能性是禄丰腊玛古猿与西瓦古猿是不同的类型,前者是向南方古猿方向进化的早期的人科成员。
    河南长葛石固早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
    陈德珍,吴新智
    1985, 4(03):  205-214. 
    摘要 ( 222 )   PDF (1570KB) ( 1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含有前仰韶文化期和仰韶文化期人类骨骼并存的地点,为研究这两期人类的体质类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头骨的观察项目和测量项目的分析表明,石固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许多特征上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其中一小部分特点使得石固新石器时代人类与南亚人种相接近。
    旧大陆的手斧与东方远古文化传统
    戴尔俭
    1985, 4(03):  215-222. 
    摘要 ( 158 )   PDF (766KB) ( 2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
    卫奇,孟浩,成胜泉
    1985, 4(03):  223-232. 
    摘要 ( 174 )   PDF (1911KB) ( 2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泥河湾层中寻找早更新世时期的人类遗迹,已成为中、外许多科学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在泥河湾村附近,大量古文化遗物从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新的发现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昆明呈贡龙潭山第2地点的人化石和旧石器
    邱中郎,张银运,胡绍锦
    1985, 4(03):  233-241. 
    摘要 ( 529 )   PDF (2137KB) ( 1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呈贡县大渔区龙潭山第2地点的试掘中发现一枚人的下臼齿,它在形态上与现代人的不同,与北京猿人的也有所差别。它带有早期智人下第二乳臼齿的一些形态特征。一起发现的石制品中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30,500±800年。
    新疆伊犁五个少数民族的近亲结婚
    艾琼华,哈里卡木,柯勤,佟金海,张邦相,王正贤,蒋玉
    1985, 4(03):  242-249. 
    摘要 ( 1403 )   PDF (639KB) ( 4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4月至1984年5月,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五个民族的近亲结婚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婚姻数为维吾尔2553起,哈萨克1079起,回1235起,锡伯1222起,蒙古446起。近亲结婚率与平均近交系数分别为:维吾尔—8.23%与 46.74×10-4,回—8.10%与45.07×10-4,锡伯—4.66%与24.93×10-4,哈萨克—2.87%与11.31×10-4。蒙古—0.45%与 2.80×10-4。解放以来,维吾尔族与回族的近亲结婚率有上升趋势,而锡伯族的则有下降趋势。各族近亲结婚中大部分为亲表亲结婚,但堂亲结婚在维吾尔族的近亲结婚中竟占26.18%,在回族中也占16.00%。1303名近亲结婚子女中的七岁前死亡率(12.89%)及先天性缺陷与遗传性疾病发生率(2.99%)显著高于6370名非近亲结婚子女的相应值(7.65%及0.38%)。
    藏族的体质特征
    张振标
    1985, 4(03):  250-258. 
    摘要 ( 2078 )   PDF (610KB) ( 2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共调查藏族145人(男105人,女40人)。年龄均在20岁以上。各项测量均值与不同地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聚类分析和大小距离分析的结果表明,藏族的体质特征与华北、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最接近。作者认为藏族是从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发展而来,经华北古代居民的不断迁入和混杂、逐渐形成今日的藏族体质类型。
    中国人血红蛋白 HbQ-Thailand 的研究
    曾溢滔,黄淑帧,任兆瑞,周霞娣,仇效坤
    1985, 4(03):  259-263. 
    摘要 ( 295 )   PDF (1210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综合报道在中国大陆发现的十个HbQ-Thailand家系及其在中国大陆的地理分布,并对αQ基因组织进行分析。
    西安市学生中从膝部长骨干骺融合推算身高与年龄的回归方程
    席焕久
    1985, 4(03):  264-267. 
    摘要 ( 180 )   PDF (238KB) ( 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西安市2612名学生的活体测量和1361例的X线拍片观察,得出了应用膝部长骨的干骺融合程度及某些线性度量推算身高与年龄的三十个回归方程和相应的误差,同时,对得出的方程进行了讨论。
    西安市青年学生胸骨长与身长的关系
    郑靖中,杨玉田,党汝霖,张怀瑫,孔祥云,杨月鲜,赵根然
    1985, 4(03):  268-274. 
    摘要 ( 224 )   PDF (389KB) ( 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1980年测量的西安在校汉族青年学生1585名(男863,女722),年龄16-24岁,按年龄性别分组,计算了身长和胸骨长的均值、胸骨长占身长的百分数、身长与胸骨长的比值、身长、胸骨长指数,并提出了由胸骨长推算身长的回归方程。
    足籽骨的放射片研究
    丁士海,阎锡光,荣海钦,丁成钢
    1985, 4(03):  275-280. 
    摘要 ( 243 )   PDF (375KB) ( 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山东枣庄市916人足放射片进行了足籽骨的观察与测量。发现每足有1-7个籽骨,其中二个者占77.8%,三个者占16.9%;籽骨位于跖骨头下方者占94.5%,位于趾间关节下方者占5.5%;各跖骨头籽骨出现率:Ⅰ占99.9%、Ⅱ占 2.2%、Ⅲ占0.3%、Ⅳ占0.5%、Ⅴ占6.4%;趾趾间关节籽骨占12.6%;二分及三分籽骨出现率占3.9%,明显低于欧美人。此外,本文认为籽骨是在先天籽骨原基基础上,加以后天运动的影响而形成。
    国人分裂颧骨的观察
    李应义
    1985, 4(03):  281-285. 
    摘要 ( 290 )   PDF (237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察了200个成人颅骨,不完全二分颧骨的出现率最高,完全二分颧骨次之,三分颧骨最少。不完全二分颧骨各缝的出现率不同,其中以后水平缝多见,前水平缝次之,全水平缝更少。本文还对该骨出现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试论体质人类学的体系和内容
    吴汝康
    1985, 4(03):  286-287. 
    摘要 ( 132 )   PDF (204KB) ( 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息和动态
    1985, 4(03):  288-288. 
    摘要 ( 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