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0年 第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0-12-15
    人类学学报
    古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60周年
    1990, 9(04):  285-285. 
    摘要 ( 1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89年10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房山区召开了古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隆重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60周年。此次会议的筹备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特别是孙鸿烈副院长多次听取汇报,并作重要指示。
    开幕词
    竺玄
    1990, 9(04):  289-289. 
    摘要 ( 1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各位来宾: 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六十周年暨国际古人类学学术讨论会现在开幕了。这是古人类学界的一次盛会,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对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内外专家、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古人类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李传夔
    1990, 9(04):  290-293. 
    摘要 ( 253 )   PDF (263KB) ( 1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至今已60年了。它的发现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60年的后继工作,我们的事业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为促进古人类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了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以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我首先代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向来自亚洲、美洲、欧洲的同行、向在座的学术界前辈,向各位领导及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发展的梗概,以便探讨我们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继续调查、发掘周口店和西山一带的洞穴堆积
    贾兰坡
    1990, 9(04):  294-296. 
    摘要 ( 188 )   PDF (209KB) ( 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十年代,我们在周口店工作的时候,每有闲暇或停工时节,即走访西山一带的石灰窑,因为采石烧灰时经常发现含化石的洞穴或裂隙堆积,希望从中找到有学术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的遗骸或古文化的遗物、遗迹。在当时没有人会相信,只有周口店及其附近一带才有人类活动。
    “北京人”的发现与国际合作
    周明镇
    1990, 9(04):  297-299. 
    摘要 ( 233 )   PDF (229KB) ( 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4年12月27日,北京文津街3号中国科学院院部大会议室里,举行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二十五周年纪念会”。这是周口店“北京人”化石和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第四次盛会,实际上也是第一次“纪念会”。以前的三次,都属于庆祝会的性质。第一次是1926年安特生在北京宣布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庆祝会。第二次是1927年步达生研究了布林和师丹斯基先后发现的牙齿后,宣布了化石的性质和“中国猿人”学名的时候。第三次是1929年在中国人类学家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之后,中国地质学会为此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庆祝这一项重大的发现。
    DISCOVERY OF THE "PEKING MAN"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1990, 9(04):  300-302. 
    摘要 ( 99 )   PDF (172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n October 16, 1927 Dr. Birger Bohlin, a Swedish paleontologist, recovered at Zhoukoudian in Fangshan County a hominid lower molar tooth, the first tooth of the Peking Man to have been identified on spot in the field. The late Prof. Davidson Black, a Canadian anatomist and anthropologist, made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tooth, together with two teeth excavated previously from the same site by the Austrian paleontologist, Otto Zdansky during the field season of 1921 and 1923.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same year of 1927, as a fascicle in volume Ⅶ of the monographic series Palaeontologica Sinica. It was in this article that the first Chinese Ape-Man was christianized as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coauthored by Black and Zdansky,with Bohlin's lower molar as its type specimen.
    中国的原手斧及其传统
    安志敏
    1990, 9(04):  303-311. 
    摘要 ( 371 )   PDF (580KB) ( 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的原手斧包括双面器、单面器和三稜器三类,分布于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几十处地点,以华中的发现最为丰富。它们属于旧石器初期的遗存,旧石器中期以后已大体绝迹。
    中国的原手斧与砍砸器、石球等共存,不同于阿舍利文化传统的手斧。中国旧石器初期至少有两个文化传统,即以原手斧为代表的砾石工业和以周口店文化为代表的石片工业,但华北的原手斧传统后来已被石片工业所完全代替。
    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
    吴新智
    1990, 9(04):  312-321. 
    摘要 ( 613 )   PDF (618KB) ( 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中国人类化石的年代顺序、共同形态特征、渐进变化、形态的异样性、镶嵌性、与其他地区的基因交流和古文化证据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人类进化以连续性为主,还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有渐增的基因交流。本文还附带讨论了近年云南发现的古猿化石和湖北发现的人科头骨化石。
    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与文化交流
    张森水
    1990, 9(04):  322-333. 
    摘要 ( 219 )   PDF (781KB) ( 1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存在多种工业或组合,其中小石器工业具区域特点,发展滞缓,起主导作用;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明显地发生在距今三万年左右,改变了该地区工业格局,影响其后地区工业的发展,并使中国南北方旧石器时代工业更具多样性。
    关于北京人遗址第13层发现的石制品
    李炎贤
    1990, 9(04):  334-339. 
    摘要 ( 176 )   PDF (424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北京人遗址第13层发现的两件石制品的性质,在中国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本文作者认为:人工打制的石片和石器形式多种多样,有典型的,也有不典型的;自然营力能使石块破碎,甚至“加工”出具有一定形状的“石器”,但同样也是形式多种多样,有典型的和不典型的。对待这类问题,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认识才较为客观,较为全面。
    华北更新世人类环境(英文)
    祁国琴
    1990, 9(04):  340-349. 
    摘要 ( 161 )   PDF (552KB) ( 1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十年来古人类学及其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在西藏、周口店、黄土高原及东部沿海平原多学科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文中所谓“华北“,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包括西北、内蒙、东北、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江苏部分地区。
    我国北方已发现含有人类化石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大约有30个。通过分析各动物群的组成、所含各生活类型的比例以及南北过渡动物群地理位置变化等并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更新世期间,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急剧隆起、西高东低的山川大势逐渐形成、气候总的趋于干冷而又具多旋回的自然环境中。
    距今约110—100万年,中国北方最早出现的公王岭蓝田人,生活在温暖、近乎亚热带的森林环境中;距今70—50万年的陈家窝蓝田人,生活在一个全球性(距今90—70万年的贡兹)冰期之后的干凉气候下的草原环境;距今约50—30万年,对北方的原始人类来说,是一个温和适宜的生活时期。先后出现了北京人、庙后山人、骑子鞍山人、大荔人等。但是在他们生活的后期,华北的气候又趋于干冷;距今14—10万年,在华北又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距今10万年以后,华北的气候进一步趋向干冷。其间有两个冷峰(距今约6万年和1.5万年)和一个相对湿润(距今约5-3万年的阶段。许家窑人、丁村人出现在第一个冷峰阶段 。 河套人、长武人、径川人、小孤山人等生活在两个冷峰之间,峙峪人、安图人、阎家岗人、青山头人生活在第二个冷峰(也即更新世以来华北最寒冷的)阶段。 距今约1万年, 华北气侯开始回暖, 山顶洞人、扎责诺尔人 … …相继出现。
    若干有争议的直立人头骨特征在周口店和东非人科成员中的出现情况(英文)
    冈特·布劳尔,张银运
    1990, 9(04):  350-358、377. 
    摘要 ( 277 )   PDF (1176KB) ( 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年来,直立人被看作是一个公认的物种;它曾分布于亚洲和非洲,也可能还曾分布于欧洲。这个物种包括了从距今180万年至距今大约20万年的人科成员。直立人标本彼此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归属于同一个物种已为众所认可(Howells 1980,Rightmire 1984)。
    然而,这一观点好几年来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Andrews 1984,Stringer 1984,Wood 1984)。这些研究者使用的是分支系统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是试图复原出演化谱系中分裂出新种和其它分类单元的过程。该方法并不涉及全部相似之点,而是着重于单一的形态性状状态及其变化和分裂情况。依据这一方法,共有的衍生特征或独有的衍生特征对复原物种之间的关系才是有用的。亚洲的与非洲的直立人之间的许多共有性状常只被当作在其它分类单元里也存在的原始性状而已。
    根据分支系统学方法,一些研究者(Stringer 1984,Wood 1984)强调:若干0独有的衍生性状状态或特化性仅存在于东亚的直立人之中。Andrews(1984)对原始特征作了进一步地剔除,表列出东亚直立人具有的7个近裔自性:额矢状嵴、顶矢状嵴、厚的颅盖骨、顶骨的角圆枕、枕外隆突点远离枕内隆突点、乳突裂、以及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
    Andrews(1984)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人类的演化绕过了亚洲多年来,直立人被看作是一个公认的物种;它曾分布于亚洲和非洲,也可能还曾分布于欧洲。这个物种包括了从距今180万年至距今大约20万年的人科成员。直立人标本彼此之间有着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归属于同一个物种已为众所认可(Howells 1980,Rightmire 1984)。 然而,这一观点好几年来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Andrews 1984,Stringer 1984,Wood 1984)。这些研究者使用的是分支系统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是试图复原出演化谱系中分裂出新种和其它分类单元的过程。该方法并不涉及全部相似之点,而是着重于单一的形态性状状态及其变化和分裂情况。依据这一方法,共有的衍生特征或独有的衍生特征对复原物种之间的关系才是有用的。亚洲的与非洲的直立人之间的许多共有性状常只被当作在其它分类单元里也存在的原始性状而已。 根据分支系统学方法,一些研究者(Stringer 1984,Wood 1984)强调:若干0独有的衍生性状状态或特化性仅存在于东亚的直立人之中。Andrews(1984)对原始特征作了进一步地剔除,表列出东亚直立人具有的7个近裔自性:额矢状嵴、顶矢状嵴、厚的颅盖骨、顶骨的角圆枕、枕外隆突点远离枕内隆突点、乳突裂、以及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 Andrews(1984)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人类的演化绕过了亚洲的直立人, 其演变顺序是从能人依次经由ER3733人、 ER3883人、 OH9 人和OH122人而导至中更新世的早期智人 …”。
    最近几年里,这个想法受到了重视也受到了批判。但是,对于所开列的这个特征在非洲是否出现,仍然难以确定且令人困惑。本文将介绍对这些特征进行逐项重新研究的初步结果。 我们检查了东非早期人属和直立人的几乎全部的原件标本, 此外,也检查了北京人的整套模型和出自北非和印度尼西亚的原件材料。
    结果可摘述如下。
    额矢状峭(其两侧 兼有沿峭的矢向扁平区)普遍地出现在北京头骨上、出现在和县头骨(WuRukang,1982),也出现在某些印度尼西亚人科成员头骨上。在东非的直立人中, 这样的矢状嵴出现在180万年前的ER-3733头骨上。 此外, 在OH12头骨上出现轻微的矢状嵴。诸如Bodo、Omo2、Broken Hill和Eliye Springs之类远古智人, 也有矢状嵴(Brauer and Leakey 1986);在欧洲, 在Arago以及其它的远古标本中也有。看来, 这个特征似乎是在非洲最早出现, 因而未必是东亚直立人的近裔自性。
    东亚直立人的顶矢状嵴在位置上、长度上以及显著性上均有很大的变异。 ER-3733头骨的前囱区已破碎, 但该头骨强烈的额矢状嵴十分可能导致前囱区有所隆起。早期直立人ER-3883在其顶骨的前半部也显示出微弱的矢状嵴。此外, 微弱的矢状嵴还呈现。 在阿尔及利亚的Ternifined4标本上。在远古智人中, 例如Omo2、Eliye Springs和Petralona标本, 呈现出中矢隆起或者矢状嵴。
    颅盖骨厚度在前囱点处和顶结节处已作过测量。表1表明东亚直立人的平均值与东非直立人的平均值在前囱点处的几乎相同, 在顶结节处的仅稍有差别。虽然差别显而易见是无意义的, 但应该提的是, 在测量技术上还有不牢靠之处, 对已发表的数据作一番核对就可知道这一 点。
    角圆枕在所有周口店顶骨上都发育, 但强壮程度不一。 在印度尼西亚人科成员中, 该性状变异更大。在非洲, 角圆枕较少见但并非没有。 在OH12标本上, 其乳突角处显得有些肿胀。在Ternifined4标本上也有稍微发育的角圆枕。 还有一些标本具有角圆枕, 例如Bodo、Broken Hill 和Arago 标本。
    关于枕外隆突点与枕内隆突点的距离, 在测量方法上以及在这个功能复杂的特征的适用性上尚有许多问题。与大 多数文献(Turner and Chamberlain 1989)所说的相反, 这个距离其实是能够在许多非洲直立 人和早期人属化石上确定的。 我们发现枕外隆突点与枕内隆突点的距离(按Martin氏的定义)在10件标本中有3件是超过18毫米的(ER-3733标本、OH9标本、 ER-1805标本)。这些测量值全在东亚直立人的变异范围之内。
    与文献(Stringer1984、Rightmire1986)所述 的相反, 乳突裂在东非的早期人属、直立人以及远古智人中也是存在的。例如在ER-1813、OH12和ER-3884标本上, 鼓板的岩嵴并不与乳突融合(Brauer et al.待发表)。然而, 这个特征却定义拙劣且变异很大。
    最后一个特征是介于隆起的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 如周口店号标本左侧所呈现的那样(在该个体的右侧, 则形态大为不同)。该特征并不像上述那些 特征的那样有争议, 因为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种裂口状的形态不仅在亚洲的直立人里出现, 而且也在非洲的直立人里出现(例如ER-3883标本)。
    综上分析, 在这7个特征里我很难看出特化的东亚直立人特征。它们全在非洲的直立人之中出现, 有的甚至在早期的人属里 出现。因此, 这些特征大多可被认为是原始特征而不是东亚的近裔自性。本研究表明, 尚无令人信服的依据可把东亚直立人假设为高度特化的物种、假设为人类演化的旁枝。而且,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 这些特征大多也存在于东亚远古智人之中(Wu Xinzhi and Wu Maolin 1985)。
    此外, 我认为分支系统学方法有着许多理论上的难题, 在此我只能提及其中几个难题:
    这类性状的变化与生殖隔离的起源或物种的形成并无直接的关系。在任一物种的存在期内, 特征更有可能起变化;
    这7个特征中的大多数十分可能是与骨质增加有关的。因此, 所列举的特征数目还得减少;
    演化趋势的逆向也是有可能的,骨厚的变弱就是一个例子。因而, 较厚的颅盖骨未必相当于特化的“ 死胡同” 特征。
    分支系统学方法虽然有较多的难题, 但可能是有用的手段, 不过, 这只是有用手段中钓一种而已。为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科成员样本中的变异性在系统发育中的实质作用, 对那些已经提出的亚洲近裔自性还需要作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和比较(Brauer and Mbua,在研究中), 对其它许多特征也需要如此。
    Zuttiyeh面骨(英文)
    Songy Sohn Milford H.Wolpoff, 刘武
    1990, 9(04):  359-370. 
    摘要 ( 218 )   PDF (645KB) ( 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以色列Zuttiyeh发现的额面骨破片距今至少已120,000年,认识到它如此古老就提示它有可能是任何地中海地区较晚居民的祖先。有些人认为它是早期尼安德特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解剖学上已具现代特征的智人中的早期者。我们认为这个标本最适于与周口店直立人相对比。经过系统比较我们发现两者有着细节上的相似性。尽管两个地点在时间和空间距离上有差别。在本文中我们以人类进化地区连续性的解释讨论了这个相似性的含义。这对于理解晚更新世地中海地区居民的祖先及其关系是重要的。由于它表明亚洲至少是某些现生人类群体的重要发源地,所以对于现代人起源的“伊甸园”理论有着重要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