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8-03-15
    人类学学报
    A new molar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d assemblage of Yanhuidong, Tongzi, South China
    Anne DAMBRICOURT MALASSé;ZHANG Pu;Patricia WILS
    2018, 37(01):  1-17. 
    摘要 ( 199 )   PDF (2877KB) ( 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8年,贵州省博物馆对桐梓岩灰洞的支洞进行了最后一次发掘。2014年,在洞内第四层堆积物中鉴定出逾2000件的动物牙齿化石,以及一枚古人类上颊齿(编号:TZ-1)。1991年,铀系法测定这些次生堆积物的沉积年代约为距今24万年。本文运用高精度CT(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对TZ-1的釉质齿质界面(EDJ)和牙髓腔几何形态进行了分析。TZ-1的冠面形态有如下特征:次尖小且在远中舌侧不发育,咀嚼面轮廓呈四边形,颊舌径稍大过近中远中径,原尖舌侧齿带发育,齿尖从大到小依次为原尖、后尖、前尖和次尖。TZ-1牙髓腔的髓角与其釉质齿质界面以及釉质表面的形态都具有相关性。TZ-1的形态与M1虽有相似之处,但完全不同于1983年出土于同一层位的另两颗M1;其应被鉴定为dm2,并可被归入中中更新世的中国直立人支系。岩灰洞上臼齿PA 875的形态与建始龙骨洞PA 1279和周口店直立人等古老型直立人相似。岩灰洞另一枚刚萌发的臼齿PA 874具有凸出的次尖和长菱形的外廓,接近于爪哇型直立人Sangiran NG 91-G10;这也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共有衍征。但PA 874的冠面仍保留了亚洲型的齿带,因而被归入人属未定种。因出土自次生堆积,岩灰洞的三种古人类类型未必曾同时并存,但却揭示了华南地区人类演化进程中的多样面貌。
    徐堡遗址龙山文化居民颅骨的形态学研究
    周亚威;刘明明;冯春艳;韩长松
    2018, 37(01):  18-28. 
    摘要 ( 333 )   PDF (6965KB) ( 1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徐堡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东部,地处豫西北黄河与沁河冲积扇平原内,是分布在黄河北岸的一处典型龙山文化聚落,距今约4500-4000年,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人骨标本,对探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人群的源流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对2例女性颅骨的形态学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徐堡组的颅面部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高颅型与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中面型、阔鼻型、中眶型、鼻根点略有凹陷、鼻前棘不显,犬齿窝欠发达,颅顶缝发育简单;徐堡组应属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与亚洲蒙古人种近代抚顺组(均方根值R=1.08)关系密切;在与古代组的对比中,徐堡组与宝鸡组(R=0.48)、庙子沟组(R=0.49)、大甸子I组(R=0.55)和游邀组(R=0.59)较为接近。
    军都山古代人群牙齿磨耗及其饮食
    邓婉文
    2018, 37(01):  29-40. 
    摘要 ( 241 )   PDF (706KB) ( 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军都山墓地为代表的"玉皇庙文化"系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的一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部族文化。本文对军都山墓地出土人骨牙齿标本作牙齿磨耗状况分析,试图为其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探讨提供线索。结果显示:军都山古代人群中,相同年龄组的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大;前部牙齿磨耗轻于后部臼齿,第一臼齿磨耗最重;臼齿磨耗样式大多呈现"正常平匀"式,臼齿磨耗角度大多较小,两者均随年龄而变化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经与其他样本组的对比认为军都山古代人群牙齿磨耗的特点可能与其社会经济农牧兼营的性质有关,推测动物性食物(肉食)可能在军都山古代人群主要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比例,并包含有一定的农业经济成分。不同游牧人群牙齿磨耗程度差异较大,只有结合了磨耗形态及其他信息才有可能更切实地反映其饮食状况。
    角页岩雕刻器的微痕实验研究
    杨霞;陈虹;王益人
    2018, 37(01):  41-52. 
    摘要 ( 211 )   PDF (1172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丁村遗址角页岩为原料打制实验标本,设计展开雕刻器微痕实验,并对其中部分标本按照序贯试验原理进行分阶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角页岩雕刻器雕刻刃的使用微痕基本特征为:轻度到重度磨圆,片疤数量较少,多小中型片疤,终端形态多为羽状和阶梯状,以分散分布为主,大片疤常单独出现。分阶段实验结果表明,磨圆是以从快到慢速度生成的,片疤在不同阶段发生改变。本文旨在通过对角页岩雕刻器使用微痕的研究,为探讨考古标本功能提供可参照的数据与图像。
    青南高原登额曲流域的细石叶工艺
    韩芳;蔡林海;杜玮;何元洪;李佩;马春燕;吕红亮
    2018, 37(01):  53-69. 
    摘要 ( 214 )   PDF (1520KB) ( 1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2012年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登额曲下游河段调查所得的细石核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该流域的细石叶工艺。研究表明,石制品原料为通天河两岸的河滩砾石,主要为硅质岩。流域内楔形细石核为主要类型,细石核原型以石片为主,台面更新频繁,可见局部更新和全部更新两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沿台面周缘向内打下浅平、细小的片疤,全部更新表现为将原台面全部修掉。细石核楔状缘预制包括两面加工和单面加工两种方式。作业面更新可见局部更新、全部更新和作业面转移三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修掉原有作业面的一部分,全部更新即将原有作业面全部修掉,作业面转移表现为转向细石核后缘继续剥取细石叶。细石叶工艺对比研究显示,该区域细石叶工艺与"阳原技术"和"拉乙亥技术"在细石核原型选择、毛坯制作、台面更新以及细石叶剥取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
    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中期人类的生计方式——老奶奶庙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曲彤丽;顾万发;汪松枝;陈宥成;王幼平
    2018, 37(01):  70-78. 
    摘要 ( 243 )   PDF (458KB) ( 1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郑州晚更新世老奶奶庙遗址从动物考古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埋藏学观察显示动物遗存的堆积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动物遗存主要由马科和原始牛构成,还包含羚羊、鹿类、野猪、犀牛等。对马科动物的分析表明:人类很可能把猎物整体搬运到遗址上进行屠宰。动物骨骼中的骨髓与油脂被充分提取,成为人类饮食的重要构成,反映了狩猎采集者最大化地获得食物的生计策略。马科动物和原始牛的死亡年龄结构显示:人类以获取成年个体为主,暗示了人类狩猎能力和集体协作行为的发展。本研究试图为进一步认识中原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生计方式与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怀来盆地2014年度旧石器考古调查简报
    牛东伟;薛峰;李鼎元;李延豪;谢飞
    2018, 37(01):  79-87. 
    摘要 ( 172 )   PDF (5786KB) ( 1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年7-8月在河北怀来盆地开展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确认10处旧石器地点,获得20余件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以及断块,总体来看包含了石片石器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技术组合。石制品原料以火山岩为主,应为就地取材;石核剥片与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永定河两岸第二、三级阶地是文化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依相关地貌、地层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主要为中、晚更新世。
    山东省蒙阴县园艺场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李罡;任雅鹏;苏建军;马勇;徐西存
    2018, 37(01):  88-95. 
    摘要 ( 267 )   PDF (1259KB) ( 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场旧石器地点发现于2016年6月,次年5月复查。文化层埋藏于蒙阴县蒙阴街道办、东汶河南岸低山冲沟西北面的阶地中,在夹杂角砾的浅黄色砂质黏土层中及地表发现石制品43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石料均采自附近河流阶地底部砾石层。剥片与石器修理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制品为小型和中型;石器包括刮削器和凹缺刮器2类,加工方向颇具特色,多为反向及转向;刮削器是主要类型。地貌与地层对比可知,石制品埋藏于上更新统地层中,推测遗址时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
    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人类生业模式演变的生物考古学证据
    屈亚婷;胡珂;杨苗苗;崔建新
    2018, 37(01):  96-109. 
    摘要 ( 299 )   PDF (885KB) ( 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资源的获取方式。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心,关中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探索,将为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文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等热点问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关中地区史前不同文化、不同遗址人与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以及动植物遗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气候的演变等因素影响,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业模式呈现时空差异。老官台文化先民的生业模式中旱作农业与狩猎采集并重。仰韶文化早期,旱作农业成为先民生业模式的主体,但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另外,家畜饲养的发展速度要滞后于农作物。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水稻与小麦先后传入,形成以粟、黍旱作农业为主,兼营水稻、大豆等的多元化农业结构;水稻对仰韶文化中期先民的食谱产生影响,而同时期家畜饲养主要依赖于粟黍类农作物。龙山文化,黍、粟农业比重下降,水稻含量相对增加,并对先民与家畜的食谱产生影响;肉食获取方式以饲养活动为主,渔猎活动为辅。
    中国古代儿童断奶模式与喂养方式初探——以安徽薄阳城遗址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例
    夏阳;张敬雷;余飞;张辉;王婷婷;胡耀武;Benjamin TFULLER
    2018, 37(01):  110-120. 
    摘要 ( 242 )   PDF (700KB) ( 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古代儿童的断奶模式和喂养方式,可望为揭示古代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以及其死亡原因提供有价值的重要信息。近些年来,通过对古代儿童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古代儿童的断奶模式和喂养方式,成为国际生物考古界的研究前沿,但在我国尚无任何相关报道。为此,本文以安徽滁州薄阳城遗址人骨(包含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和成年人)样品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同一个体肋骨和肢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比较,重点探讨了我国西周时期儿童的断奶模式及喂养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2岁已有辅食的摄入,大多数儿童在3-4岁已经完成断奶;断奶后的儿童,其食物中包含更多的植物作为辅食。本研究,印证了我国历史文献中有关儿童喂养模式的最早记载(唐代孙思邈的医书《千金方》),也为系统探索我国古代儿童的断奶模式和喂养方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017《人类学学报》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2018, 37(01):  120-120. 
    摘要 ( 1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本刊编委的投票,下列4篇被评选为2017年度《人类学学报》优秀论文:·李法军.鲤鱼墩遗址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的骨骼生物力学分析[J].人类学学报,2017,36(2):193-215·高星.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共业: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与遗传学的交叉与整合[J].人类学学报,2017,36(1):131-140
    城市汉族的瘦体质量和脂肪质量
    李咏兰;郑连斌
    2018, 37(01):  121-130. 
    摘要 ( 214 )   PDF (3740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2013年测量了城市汉族成人10451例(男性5048例,女性5403例)的16项指标值,研究了不同纬度地区汉族城市成人的瘦体质量、脂肪质量值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31个族群脂肪质量、瘦体质量均数彼此相差较大,脂肪质量最大值男性、女性均为保定汉族;最小值男性为宜春汉族、女性为宁乡汉族。瘦体质量最大值男性为呼兰汉族、女性为南阳汉族;最小值男性为赣州汉族,女性为琼海汉族。2)各族群女性脂肪质量值均大于男性,而瘦体质量值均小于男性。3)胸部、臀部(女性还有腹部)围度的发育以及全身的皮下脂肪发育水平影响着城市汉族脂肪质量的发育水平,躯干与下肢围度(男性还有上肢骨骼)发育情况影响着城市汉族人的瘦体质量发育水平。4)随纬度的增加,即从中国的南方到北方,城市汉族人的体质量、脂肪质量、瘦体质量均呈线性增大。脂肪质量、瘦体质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共同引起了体质量规律性的变化。
    黎族人的瘦体与脂肪质量指数
    张兴华;宇克莉;金丹;李咏兰;包金萍;郑连斌
    2018, 37(01):  131-137. 
    摘要 ( 185 )   PDF (3710KB) ( 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年11月在海南省五指山市5个黎族村寨测量了607例(男为308例,女为299例)黎族人体质量、身高等6项体成分指标值,计算了黎族人的体脂率(P_(bf))、瘦体质量(m_l)、脂肪质量(m_f)、瘦体质量指数(I_(lm))、脂肪质量指数(I_(fm))。研究发现,女性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都明显大于男性,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均明显小于男性。随年龄增长,黎族人身高、瘦体质量逐渐减小,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逐渐增大。受试者特征曲线显示身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都可以适宜评价黎族人的体脂率,而且脂肪质量指数对体脂率的估算准确性比身体质量指数更高。这也提示脂肪质量指数是比身体质量指数评价肥胖更好的指标。
    湖南侗族体质现状及其与30年前资料的比较
    皮建辉;谭娟;向德标;刘良科;吴亿中;雷鸣枝
    2018, 37(01):  138-145. 
    摘要 ( 282 )   PDF (4368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326(男118,女108)例正常成年侗族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活体测量,分析了侗族的体质特征及其对应分型,通过与30年前同一地区的资料进行动态比较分析显示,湖南侗族身高没有明显变化,头面部的形态有向长窄高变化的趋势,女性体质特征变化较男性更明显。同时,湖南侗族与我国南方其他19个群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湖南侗族体质特征与广西侗族、湖北侗族、广西彝族和瑶族,以及贵州三都布依族较接近。
    应用Y染色体SNP对新疆三个隔离人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刘树虎;伊力哈木·乃扎木;热比亚木·巴克;布帕提玛穆·阿布都克热穆;多力坤·买买提玉素甫
    2018, 37(01):  146-156. 
    摘要 ( 583 )   PDF (639KB) ( 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里雅人、罗布人、刀郎人是生活在我国西部边疆沙漠腹地、人口稀少的隔离人群。基于对这三个隔离人群179人Y染色体全序列的测序和分型,得到每个个体Y染色体所有突变的SNP位点和隶属的单倍群,并对各单倍群类型和频率进行了分析。以探知三个隔离人群的Y染色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克里雅人群检出12个单倍群,高频单倍群有J2a1b1(25.64%),R1a1a1b2a(20.51%),R2a(17.95%),R1a1a1b2a2(15.38%);罗布人群检出16个单倍群,高频单倍群有J2a1(43.75%),J2a2(14.06%),R2(9.38%),L1c(7.81%);刀郎人群检出40个单倍群,高频单倍群有R1b1a1a1(9.21%),R1a1a1b2a1a(7.89%),R1a1a1b2a2b(6.58%),C3c1(6.58%).三个隔离人群与维吾尔族、蒙古族、撒拉族亲缘关系较近;在单倍群类型和频率上与维吾尔族最接近且无显著性差异(f=0.833,p=0.367)。此外,三个隔离人群单倍群类型和频率显示明显的亚欧混合现象,经过长期基因融合使其具有中亚人群的典型特征,适用于法医遗传学。
    《高等法证科学系列·法医人类学》评介
    张群;张全超
    2018, 37(01):  157-158. 
    摘要 ( 3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医人类学(Forensic anthropology)是运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对法律情境下涉及人类遗骸个体特征分析鉴定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骨骼、牙齿、尸体、毛发、肤纹、血型等。根据美国著名人类学家Warren(1978)与Krogman(1986)提出的框架,法医人类学研究和应用的范围主要涉及性别与年龄鉴定、遗骸现场记录、微观骨结构、骨病理学、人类化石学、战争死难者与集体灾祸、齿科学以及刑事诉讼科学等8个方面。法医人类学既是现代法医学的一个分科,也是体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从研究方法上属于应用人类学,而在应用范畴上属于法证科学,在在刑事侦查和灾害调查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