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6-09-15
    人类学学报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刘武;吴秀杰;汪良
    2006, 25(03):  177-194. 
    摘要 ( 479 )   PDF (776KB) ( 1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 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
    陈胜前
    2006, 25(03):  195-207. 
    摘要 ( 230 )   PDF (593KB) ( 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是史前人类适应行为发生急剧改变的重要时期,其代表性的变化就是食物生产的起源。考古发现的证据与生态模拟的预测、推导相对比,显示出良好的耦合性。考古证据还显示这个时期的狩猎采集者采用了多样的适应模式以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食物生产并非唯一的选择;与此同时,食物生产的产生对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尽管晚更新世之末迅速的环境变化促进了食物生产的起源,但是考古材料与模拟的耦合、狩猎采集者适应变迁的多样性、食物生产起源的特殊机制都显示出这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行为系统在生计模式的选择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以最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吉林和龙柳洞2004年发现的旧石器
    陈全家;王春雪;方启;胡钰;赵海龙
    2006, 25(03):  208-219. 
    摘要 ( 95 )   PDF (837KB) ( 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占93.66%。遗址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学研究
    陈子文;李建军;范雪春
    2006, 25(03):  220-226. 
    摘要 ( 180 )   PDF (261KB) ( 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文化层形成、遗物与动物骨骼埋藏、风化、破坏等现象进行观察,认为灵峰洞旧石器早期文化遗物和化石,由于暴露于洞内表面时间较长而经受强烈风化、侵蚀与钙质胶结;船帆洞旧石器晚期遗址因洞口坍塌和外部水流侵漫进洞而被废弃,在潮湿环境下,遗物和化石遭受腐蚀、铁锰质浸染严重。3个文化层的遗物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均属原地埋藏类型;而船帆洞内3号支洞化石的集聚是高层洞穴作为排泄通道时由流水携带堆积而成的异地埋藏。
    芜湖金盆洞旧石器遗址的食肉类
    刘金毅;郑龙亭;徐钦琦;孙承凯;吕锦燕;谢小成
    2006, 25(03):  227-241. 
    摘要 ( 170 )   PDF (360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芜湖金盆洞为新近发现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02—2004年间两度发掘,除了人工制品外,另发掘出众多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研究了其中的食肉类,经鉴定共计9属11种,即Nyctereutescf.N.sinensis、Canis variabilis、Arctonyx collaris rostratus、?Melessp.、Mustela sibirica、Mustelidae gen.et sp.indet、Ursusthibetanus kokeni、Ursus arctos、Pachycrocuta brevirostris sinensis、Panthera tigris和Pantherasp.。食肉类化石数量不多,但种类颇丰,对于探讨和分析遗址的地质年代具有重要意义。短吻硕鬣狗中国亚种的存在排除了晚更新世的可能,对比表明它与安徽和县龙潭洞动物群最为接近,可能稍晚于后者,应为中更新世中晚期。金盆洞主要由北方类型的动物构成,变异狼是长江以南地区的首次发现,黄鼬在南方同样十分少见,这表明金盆洞当时的气候较现今偏冷。与龙潭洞动物群相比,喜湿润的动物稀少,显然金盆洞的气候偏干些。
    仫佬族体质特征研究
    郑连斌;陆舜华;丁博
    2006, 25(03):  242-250. 
    摘要 ( 217 )   PDF (374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调查了仫佬族成年人465例(男为232例,女为233例)的体质特征,计算出58项测量项目的均数和标准差、31项指数值和9项观察项目的出现率,并与国内的29群体的体质进行了比较,得出仫佬族的体质特征。仫佬族的体质特征为:上眼睑皱褶出现率较高,男为90.1%,女为91.4%。蒙古褶出现率,男为53.9%,女为53.2%。鼻根高度男低型率与中等型率接近、女多为低型。鼻翼高度多为中等。男以方型耳垂多见,女以圆型耳垂多见。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黑褐色。男性多为黄色肤色,女性多为浅黄色肤色。仫佬族男女均为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中鼻型、中腿型、中肩型、中骨盆型。男为狭面型、长躯干型、窄胸型。女为中面型、中躯干型、中胸型。男身高均数为1629.8mm,女身高均数为1514.3mm。仫佬族具有南方人群体质特征,其体质与阿昌、畲、回(海南)、黎族接近。
    不同年份山东省高身材和矮身材儿童少年筛检及体质评价
    张迎修;王淑荣
    2006, 25(03):  251-257. 
    摘要 ( 208 )   PDF (2276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85年、1995年和2000年山东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按照中国汉族儿童少年身高的P97和P3百分位数,筛检高身材和矮身材儿童少年。分析了15年来高身材和矮身材儿童少年检出率的变化,对2000年高身材和矮身材儿童少年的体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高身材儿童少年检出率明显上升,高身材儿童少年在运动素质方面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并非意味着体质与健康状况有更高的优势;矮身材儿童少年体质较差,应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山西阳城析城山发现细石器
    陈哲英, 李钊
    2006, 25(03):  257-257. 
    摘要 ( 110 )   PDF (108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四个民族人群线粒体DNA RegionⅤ的遗传多态性
    李彬彬;钟复光;易红生;王先然;李良芳;王丽兰;齐晓岚;吴立甫
    2006, 25(03):  258-262. 
    摘要 ( 185 )   PDF (227KB) ( 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世居贵州的侗族、仡佬族、土家族和彝族人群线粒体DNA RegionⅤ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PAGE和克隆测序法对4个群体108份样本的mtDNA RegionⅤ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只检测到标准型和短型(即9-bp缺失)两种多态。贵州四个民族人群的平均9-bp缺失频率为22.2%,在侗族、仡佬族、土家族和彝族人群中依次为32.1%、22.6%、17.2%和15.0%。结论贵州四个民族mtDNA 9-bp缺失频率均较高,这与其地域分布相一致;贵州彝族和土家族显示了相似的缺失频率,提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