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6-03-15
    人类学学报
    从中国和西亚旧石器及道县人牙化石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吴新智;徐欣
    2016, 35(01):  1-13. 
    摘要 ( 310 )   PDF (469KB) ( 1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古老型人类在中国现代人起源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假说:多地区进化说、取代说和2010年后兴盛的同化说。本文拟就中国13万年来的旧石器和西亚的旧石器以及湖南道县福岩洞人牙化石检验这些假说。考古学研究已经查明,在取代说或同化说所主张的最初居住于近东的现代人所惯用的石器技术属于第3模式。按常理推测,如果其后裔于大约6万年前到达中国而且完全或大部取代原住民,此时中国的石器应表现从第1模式到第3模式的巨变,因为在此时之前第1模式是中国旧石器的主流。表1显示中国不存在如某些遗传学论文所推测的从10万年前到5万年前的人类"断层",从13万年前以来中国旧石器主流仍旧是第1模式,没有发生按照取代说和同化说都必然会导致的在大约6万年前或更早时发生石器技术从第1模式到第3模式的巨变。2015年公布的道县12_8万年前人牙化石表明中国的现代人形态不是如DNA研究所主张的在6万年前才从境外移入的。这些都与多地区进化说的推论一致。
    陕西公王岭蓝田直立人内耳迷路的复原及形态特点
    吴秀杰;张亚盟
    2016, 35(01):  14-23. 
    摘要 ( 296 )   PDF (4923KB)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4年在陕西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头骨的形态比周口店直立人和印度尼西亚爪哇直立人原始,其厚重的骨壁及较小的脑量,落入了早期人属成员的变异范围。最新测年结果将蓝田人的生存年代从原先普遍接受的距今115万年提早到大约163万年前,接近能人和南方古猿生存年代变异范围的下限,蓝田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有确定年代数据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本文采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蓝田人的颞骨岩部进行了扫描,对骨性内耳迷路进行了3D虚拟复原,通过与和县直立人、欧洲古老型智人、早期人属成员、南方古猿非洲种、粗壮傍人和现代人内耳迷路的21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蓝田人内耳迷路的测量数据与南方古猿非洲种最接近,其次为现代人和欧洲古老型智人,而与早期人属成员和粗壮傍人相差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蓝田人内耳迷路与早期人属成员、欧洲古老型智人、南方古猿非洲种及现代人都有重叠区域,距离最近的是南方古猿非洲种Sts 5,其次为和县直立人和南方古猿非洲种Sts 19,而与粗壮傍人距离较远。本文研究提供了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内耳迷路的形态数据,为进一步探讨蓝田人体质特征演化上的意义提供了参考资料。
    贵州毕节发现古人类化石与哺乳动物群
    赵凌霞;张立召;杜抱朴;年小美;郑远文;张忠文;王翠斌;王新金;蔡回阳
    2016, 35(01):  24-35. 
    摘要 ( 216 )   PDF (1704KB) ( 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中国古代人群头骨的若干赤道人种特征检测
    张银运;吴秀杰;刘武
    2016, 35(01):  36-42. 
    摘要 ( 281 )   PDF (395KB) ( 1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中国大陆古代人群与赤道人种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情况,本项研究对赤道人种的若干特征在中国古代人群头骨中的出现情况作检测。检测的材料包括3800~1200年前生活在新疆、青海、宁夏和河南安阳的12组人群的头骨以及现代华北和云南的人类头骨。结果表明:1)赤道人种若干特征能够在我国古代多个地区的人群中和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群中检测到,表明中国大陆至少在3000~2000年前已存在赤道人种基因流入蒙古人种的人群之中的现象;2)赤道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在中国古代人群中很可能在地理上大致是由东向西递降,与当时这些人群中的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的地理上分布趋势呈相反方向,提示了在中国大陆至少在距今3000-2000年期间已经存在两个相反流向的外来"基因流"。
    泥河湾盆地黑土沟遗址
    卫奇;裴树文;贾真秀;迟振卿;王永
    2016, 35(01):  43-62. 
    摘要 ( 254 )   PDF (3929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土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时代较古老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根据磁性地层学资料判断,遗址位于Matsuyama反极性时的Olduvai正极性亚时阶段,其年龄为1.77-1.95Ma。2006年,在黑土沟遗址的考古地质勘探中,查明探坑文化层厚1.33m,由4个自然层组成;在大约7.6m~3的堆积中,出土遗物20585件,包括石制品20489件,哺乳动物骨牙碎片96件。石制品中,石核、石片、断块和器物分别占0.36%、97.90%、1.00%和0.74%,在石片中竟有87.74%的数量是碎屑。器物中出现旧石器晚期常见的圆盘状刮削器。石制品保存新鲜,发现拼合标本3组。石制品绝大部分属于微型和小型标本。砸击制品在地层中的密度较大,而且含有似棱柱状石核和似石叶薄长石片。
    周口店第一地点西剖面2009-2010年发掘报告
    张双权;高星;陈福友;李俨;张乐;张晓凌;栗静舒
    2016, 35(01):  63-75. 
    摘要 ( 220 )   PDF (2953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口店第一地点再次发掘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遗址西剖面的保护状态与水平,同时也为东亚直立人演化方面某些焦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机遇与可能。2009-2010年,在西剖面最顶部堆积(即第三层)的野外发掘中共计出土大中型动物化石材料约800件。埋藏学研究表明,西剖面第三层中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等动物属种的骨骼富集并非古人类生存行为的结果;石制品以及古人类化石材料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结论。结合发掘过程中揭露出来的一系列洞穴坍塌事件的证据,我们初步认为,至少在第三层堆积形成时期,第一地点西剖面位置处的洞穴形态并不适合于古人类的栖居活动;葛氏斑鹿等骨骼材料则是当时在遗址附近活动的各种动物因意外因素陷落于其中而得以聚集的。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的工具类型与修理技术初探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
    2016, 35(01):  76-88. 
    摘要 ( 151 )   PDF (669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2010年第2次试掘和2011-2012年正式发掘出土石制品中的136件经过修理的工具进行研究。这些修理工具的类型以锯齿刃器、凹缺器和刮削器为主,比例均在20%以上。其他如钻具、尖状器、石镞、琢背石刀、雕刻器、鸟喙状器等器型的比例偏少。原料以等级较好的石英岩为主(92%)。毛坯以石片为主(99%),且以完整石片居多(74%)。多数修理工具的个体较小,分布于20-50mm之间。修理主要采用锤击法修理;修理方式以单面修理为主(91%),其中又以正向修理为多(80%)。刃缘多为直刃,修疤层数多为一层,修疤进深偏短,修理长度指数较高。这批修理工具的整体特点,特别是修铤的出现反映出遗址古人类在狩猎、屠宰等方面的明显需求。
    现代各主要人群中面部3D几何形态的对比
    崔娅铭
    2016, 35(01):  89-100. 
    摘要 ( 323 )   PDF (4618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面部的形态是个人识别的重要依据,并且长期以来都在各人种的形态对比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面部骨骼形态复杂,骨骼表面不规则,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和比较。本文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东亚现代人中面部的形态及其变异范围,并与其他各大地理位置中的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形态进行对比,为人类演化和对比不同人群的形态研究建立基础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面部形态能够大致区分各个现代人群,其中东亚现代人与除美洲印第安人以外的所有现代人的中面部形状之间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亚现代人与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现代人中面部形状之间的差别最明显,而与欧洲和东南亚现代人的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东亚现代人群中面部的平均形状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回缩,而两侧的结构向前方和两侧突出。而其他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平均形状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即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为突出,而两侧的结构回缩的特征。这些特点在东亚发现的化石人类标本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这表明这些中面部特征在东亚人类进化的序列是连续的,并无受到干扰的迹象。
    禄丰古猿前部牙齿的釉面横纹与牙冠形成时间
    王翠斌;赵凌霞
    2016, 35(01):  101-108. 
    摘要 ( 211 )   PDF (6968KB) ( 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釉面横纹的数目可用于推断个体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在生长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云南石灰坝禄丰禄丰古猿(简称禄丰古猿)30枚齿冠完整的前部牙齿,包括上下颌中门齿6枚、侧门齿10枚和犬齿14枚。根据唇侧面釉面横纹计数的观察结果,分别以7天和9天芮氏线生长周期,估算各齿型的牙冠形成时间,结果显示:以生长周期7天计算,中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3.6-4.1年,侧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2.7-3.7年,犬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4.2-7.0;以生长周期9天计算,中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4.4-5.2年,侧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3.4-4.7年,犬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5.2-8.8年。为更深入地了解禄丰古猿牙冠形成时间在不同齿型及性别间足否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采用小样本平均值的t值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为95%),结果如下:禄丰古猿前部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在各类牙齿的上下颌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犬齿牙冠形成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雄性牙冠形成时间明显长于雌性,侧门齿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中门齿性别间则无显著性差异。此外对禄丰古猿中门齿,侧门齿和犬齿的牙冠形成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对比,结果显示中门齿与侧门齿的牙冠形成时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犬齿与中门齿和侧门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犬齿牙冠形成时间明显长于门齿。同时也对禄丰古猿前部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与齿冠高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结果表明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将禄丰古猿与其他古猿和现生大猿、南方古猿以及人属成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前部牙齿牙冠形成时间长于原修康尔猿、南方古猿、傍人、人属成员,接近于蝴蝶禄丰古猿和大猩猩,而明显小于黑猩猩、华南化石猩猩及现生猩猩。
    江西萍乡上栗县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发现
    邹松林;陈曦;张贝;赵克良;文军;邓里;同号文
    2016, 35(01):  109-120. 
    摘要 ( 267 )   PDF (3251KB) ( 1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2015年在江西萍乡上栗县长平乡发现的杨家湾哺乳动物化石点,是江西省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中出土化石最为丰富多样的:目前已在杨家湾1号洞发现数千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出40个属种;在化石数量上,野猪占绝对优势,其它常见种类还有鹿类、豪猪、黑熊、小型食肉类、鬣羚、水牛、犀牛及猴类等,而长鼻类及貘相对较少;在本地区同时代化石点中,猴类化石最丰富,食肉类属种也更多样。灭绝种类有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德氏狸、剑齿象及巨貘等。从动物群组合来看,杨家湾1号洞与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点最为相似,其时代也应当属于晚更新世。
    关于广西崇左地区早更新世的三次生物事件
    徐钦琦;金昌柱;张颖奇;王元;朱敏;严亚玲;王乃文;何希贤;李素萍
    2016, 35(01):  121-124. 
    摘要 ( 235 )   PDF (500KB) ( 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曲阜地区孔姓人群17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析
    侯伟光;王传超;蒋世洪;刘海东;李辉
    2016, 35(01):  125-131. 
    摘要 ( 754 )   PDF (707KB) ( 1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AmpFLSTR~Y-filer~(TM)PCR Amplification Kit荧光标记复合扩增试剂盒(ABI公司),对曲阜地区11 18名孔姓男性个体血样DNA进行PCR,扩增,统计分析17个Y-STR基因座的遗传学参数。实验结果显示,17个基因座除DYS385a/b基因座检出51个单倍型外,其余基因座上分别检出4~11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0.0009~0.8265之间。由17个基因座组成的YH单倍型系统共检出206种单倍型。根据Y-STR单倍型推断了Y-SNP单倍群,发现曲阜孔姓有3种高频单倍群:C3、Q1a1和O3,前两者有着明显的单祖先扩散结构,最可能是孔子类型。本实验通过对曲阜地区孔姓人群群体17个Y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的调查,记录、保存孔姓人群遗传学数据。
    旧石器时代装饰品研究:现状与意义
    魏屹;Francesco D'ERRICO;高星
    2016, 35(01):  132-148. 
    摘要 ( 287 )   PDF (2488KB) ( 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装饰品(personal ornament)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一类较特殊的遗存,作为早期人类现代行为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及其学术意义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西方考古学界对装饰品的研究开始较早,理论方法成熟,成果丰硕。我国此遗存发现较少,在研究手段和程度方面与西方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装饰品的定义与分类、发现与研究现状、功能与作用、出现原因及研究意义的探讨等方面入手,对西方学术界对装饰品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梳理,对我国发现的相关材料与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与评述,希望能对我国旧石器时代装饰品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思路。
    木炭研究方法
    孙楠;李小强
    2016, 35(01):  149-160. 
    摘要 ( 251 )   PDF (708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木炭作为重要的植物遗存,是重建植被历史、恢复古气候、探讨早期人类活动的理想材料。准确识别木炭以及获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是顺利开展研究工作的先决条件;木炭的定量研究可提高植被类型及其演替历史的研究精度;而其内部特殊结构组织的观察将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木炭的鉴别,样品的采集、鉴定和统计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该指标研究过程中仍需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