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5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6-12-15
    人类学学报
    关于北京猿人用火的证据:研究历史、争议与新进展
    高星;张双权;张乐;陈福友
    2016, 35(04):  481-492. 
    摘要 ( 274 )   PDF (1352KB) ( 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口店第1地点古人类用火证据是该遗址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很长时期内,作为同类遗存中最早的记录及其分析论证结果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但随着少数西方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争议,其后开展的埋藏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又得出进一步否定的结论。但周口店遗址的洞穴地层十分复杂,目前残存的堆积与古人类生存时期的状态有重大差别,与当初大规模发掘时见证的遗物遗迹的分布与埋藏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在剖面表层做局部有限的采样分析并不足以推翻以前的系统性研究结论,何况很多否定性的意见源自学术理论思潮的转变和缺乏具体分析的常规性推理。从以前的发掘记录和各种分析结果看,周口店遗址埋藏着丰富的古人类用火证据,这些证据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验证和支持的。2009年以来在遗址开展的新的发掘与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揭示出具有结构的火塘、烧骨、石灰化的灰岩块等原地用火产生的遗物与遗迹,对相关材料的现代科技分析进一步确定这些遗存的人类用火性质。这样,遗址上文化层的用火证据变得明确无误,相关争议终可尘埃落定。对于下部地层中的用火证据,尚需做同样的发掘、分析和研究工作。
    泥河湾盆地麻地沟E5旧石器地点的遗址成因与石器技术
    裴树文;贾真秀;马东东;马宁;李潇丽
    2016, 35(04):  493-508. 
    摘要 ( 198 )   PDF (1555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麻地沟E5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埋藏于泥河湾层灰白色-灰黄色细砂和粉砂层内。遗址发现于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014年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2m~2,出土143件石制品、8件动物碎骨和235件砾石。遗址成因(标本分布状况、原料与个体大小、风化磨蚀状况和标本空间聚集特征等)分析表明,遗址形成受到明显的水流搬运和改造。石制品原料均来自遗址周围1km~2范围内,岩性以硅质白云岩、燧石和火山岩为主;锤击法剥片和修理石器,剥片和修理随意,石制品形态无定型,显示旧石器时代早期奥杜威(Oldowan)工业特点。初步古地磁年代测定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为1.20 Ma。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成因与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泥河湾盆地二道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
    李罡;任雪岩;李珺
    2016, 35(04):  509-521. 
    摘要 ( 243 )   PDF (1435KB) ( 1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m,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18085±235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不同技术类型、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哈民忙哈遗址之石器工具
    陈胜前;杨宽;李彬森;朱永刚;吉平
    2016, 35(04):  522-536. 
    摘要 ( 175 )   PDF (1168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民忙哈遗址以发现大量凌乱堆弃的人骨而闻名,了解当时生产方式、文化生态关系对于了解史前灾难的原因很有意义。通过石器工具组合的功能分析,可以较清晰地了解到,其石器组合缺乏真正的农耕工具,当时人们依赖的是一种以狩猎采集兼营农业的生产方式,强调植物根茎与坚果的利用。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则进一步了解到,哈民忙哈先民利用了一个从前很少利用的农业边缘环境,他们选择了一种与其经济基础不相宜的集中居住模式,这为史前灾难埋下了祸根。
    吉林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雕刻器的制作技术与功能
    赵海龙;徐廷;马东东
    2016, 35(04):  537-548. 
    摘要 ( 203 )   PDF (1417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分析雕刻器技术及制作过程,提出雕刻器的斜棱刃应作为主要使用部位的假设。作者结合我国长白山地区吉林大洞遗址出土的黑曜岩斜刃雕刻器材料,运用微痕观察,发现斜棱刃上存在三种不同特征的痕迹及痕迹组合。随后,通过模拟雕刻器技术打制雕刻器标本,并用其斜棱刃对不同材质的加工对象进行横向"刮刨"的动作,结果产生与考古标本上一致的特征,证实假设成立。根据对部分被加工的骨角器表面情况分析,推测斜刃雕刻器的主体功能是"微加工",达到器物表面逐渐光滑的结果,为探讨磨制骨器技术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洛南鸡眼窑绿松石矿业遗址的石锤
    先怡衡;李延祥;杨岐黄
    2016, 35(04):  549-560. 
    摘要 ( 263 )   PDF (1820KB) ( 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洛南河口鸡眼窑洞穴所发现的亚腰形石锤困扰着学者对该遗址性质的判断。为解决该问题,笔者等进行了数次田野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处石锤实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工具,而非旧石器时代遗物。所发现的磨石和石球,可能为加工石锤的配套工具。对比国内外资料发现,青铜时代该类石锤基本处于古矿址周边,应是采矿所用,所以采矿石锤可成为判断矿业遗址时代的直接证据。鸡眼窑石锤基本属于青铜时代。与国内外其它矿业遗址出土的石锤相比,鸡眼窑石锤形体小巧窄长,应与绿松石矿脉的特性有关。
    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早更新世的鼠科化石
    王元;秦大公;严亚玲;金昌柱
    2016, 35(04):  561-571. 
    摘要 ( 263 )   PDF (984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ninsulae)、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狭齿狨鼠(Hapalomys angustiden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似始家鼠(Rattus cf.R.pristinus)共6属8种,其中包括了5个绝灭种。研究表明,泊岳山巨猿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同地区的三合大洞显得原始,而较相似于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与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80万年)相吻合。泊岳山巨猿洞的鼠类大部分均为东洋界成员以及树栖、半树栖及林地生活的种类,反映当时的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灌环境。泊岳山巨猿洞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这对于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战国时期人群的体质量
    张群;张全超;孙志超;郭林;李强;朱泓
    2016, 35(04):  572-584. 
    摘要 ( 136 )   PDF (1113KB)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质量推算作为体质人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为衡量古代居民体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解决考古学、历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生物力学"和"形态测量学"两种方法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2005年出土的34例战国时期人骨标本进行了体质量推算。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组男性居民的平均体质量约为67.21kg,女性居民的平均体质量约为54.63kg,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显著。通过与战国时期内蒙古长城地带井沟子居民的比较分析,土城子男性居民在平均体质量上明显大于井沟子男性居民,并且体质量值整体分布偏高,而女性组则差异不显著。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相关研究材料,该数据为土城子居民为戍边军士的身份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釉质-齿质连接面形状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
    周蜜;崔娅铭;邢松
    2016, 35(04):  585-597. 
    摘要 ( 209 )   PDF (1315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齿的釉质-齿质连接面(EDJ或Enamel-dentine junction)是釉质表面(OES或Outer enamel surface)形态的发生基础,其形态特征在牙齿发育早期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为探讨EDJ形状在近代人群中的变异特点,本文使用显微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或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了100例采自华中地区近代农业人群的上颌前臼齿(P~3和P~4各50例),并复原了EDJ表面三维结构。采用基于30个标志点(landmark)和半标志点(semi-landmark)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量化了上颌前臼齿EDJ表面形状。结果显示,牙齿内部舌侧尖区域变异程度较颊侧尖大。在人群内部,上颌前臼齿的变异方式主要表现在1)颊舌尖相互靠近或远离造成的咬合面深浅的差别;2)颊舌尖齿质最高点(dentine horn)相对高度的差异;3)舌侧尖近远中方向尺寸的变化;4)P~3颊侧尖近中脊的内收与外扩造成的整个轮廓形状的对称性变化;5)P~4整个咬合面轮廓MD/BL比值的大小差别。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上颌前臼齿EDJ形状在两性或不同时代标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平均形状的比较发现男性上颌前臼齿的舌尖相对较宽,颊侧尖近中脊相对较低。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显示两性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样,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样本组之间在EDJ形状上的差别也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这一结果提示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EDJ表面形状的变异特点至少可以追溯到全新世早期(本文使用标本最早来自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阶段)。未来EDJ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可通过扩大标本数量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人群、不同演化阶段之间的差异。
    湖北侗族的体质人类学
    皮建辉;谭娟;向德标;卫思丽;吴亿中;雷鸣枝
    2016, 35(04):  598-607. 
    摘要 ( 265 )   PDF (3422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448例(男232例,女216例)湖北侗族进行了90项体质人类学特征的调查(观察项目32项,测量项目58项),计算出40项体质指数,对身高和10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结果表明,1)湖北侗族上睑皱褶出现率88.11%,蒙古褶出现率47.13%,达尔文结节出现率82.14%;多数人前额发际为三角形;颧部与颏部突出不甚明显;头发浓密,黑而平直;眼裂上斜型,高度中等;鼻根及鼻翼高度中等,鼻梁男多直形、女多凹形,鼻基与鼻尖上翘型居多;口裂男性较宽,女性中等;上唇皮肤部多正唇且红唇较厚;耳壳多椭圆或卵圆形,耳垂以圆形为主。2)体质特征表现为身材矮短;瘦长体型;中躯干型;窄肩型;中腿型;宽手型;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阔鼻型;阔面型。3)与我国南方其他36个少数民族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湖北侗族体质特征与湖南侗族和贵州布依族最接近。湖北侗族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体质特征。
    屯堡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
    包金萍;郑连斌;宇克莉;李咏兰;齐晓琳;荣文国;冯晨露;倪晓璐
    2016, 35(04):  608-616. 
    摘要 ( 144 )   PDF (2431KB) ( 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贵州省安顺市对359例屯堡人(男145例,女214例)中学生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屯堡人除叠臂左型率高于右型率外,其他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均为右型率高于左型率;2)屯堡人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均无性别差异;3)与其他族群比较,屯堡人利足右型率和叠臂右型率中等,叠腿右型率和扣手右型率高;4)屯堡人两两不对称行为中,扣手与利手、扣手与叠臂、扣手与叠腿、叠腿与起步相关,利手、利足、起步三种行为彼此相关。
    古DNA证据支持曹操的父系遗传类型属于单倍群O2
    文少卿;王传超;敖雪;韦兰海;佟欣竹;王凌翔;王占峰;韩昇;李辉
    2016, 35(04):  617-625. 
    摘要 ( 542 )   PDF (1105KB) ( 1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Y染色体是研究父系血缘的最佳材料。得益于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本实验室在东亚范围内大规模的遗传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具有区分力的Y染色体新遗传标记,并构建了约20万份含有Y-STR和Y-SNP信息的遗传数据库,从而可以根据Y-STR单倍型推断出需要测试的样本的单倍群归属。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较少的SNP组成"微检版"(mini-panel)去确定样本的真实遗传类型。本次对元宝坑一号墓曹操叔祖父曹鼎古DNA实验,证明曹操及其后人的遗传类型属于O2-M268+,F1462+,PK4-,弥补了之前通过现代人家系推测曹操遗传类型和Y-STR推测Y-SNP的缺陷。这一技术改进将使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工具更加完善和有效。
    关于曹姓家族分子人类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葛威
    2016, 35(04):  626-632. 
    摘要 ( 397 )   PDF (864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围绕曹姓家族开展了一系列DNA研究,认为曹操的Y染色体应该属于O2-M268单倍型,并提出通过DNA的分析可以判断西高穴2号墓的墓主人身份。本文考察了O2-M268单倍型在东亚人群中的分布,发现它并非曹操或曹氏家族所独有。有关曹操的Y染色体可能是O2-M268单倍型的结论对于进一步确认西高穴2号墓的属性意义有限。本文还对所谓"曹鼎牙齿"DNA研究所依据的材料和论证过程进行了讨论,认为有关研究在很多方面脱离历史学和考古学背景,其研究的正当性及结论的可靠性都很难让人信服。目前看来,DNA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曹操墓的真伪之争。
    《人类进化和生物考古视角下的牙齿生长发育》评介
    张雯欣;张全超
    2016, 35(04):  633-634. 
    摘要 ( 224 )   PDF (613KB) ( 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齿人类学(Dental anthropology)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对人类牙齿特征及其变异性(即牙齿齿冠与齿根的形态学和测量学特征)进行研究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此外,牙齿的生长发育、疾病、磨耗、使用模式、人工畸形和拔牙习俗等也是牙齿人类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从牙齿的研究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在推断个体的性别和死亡年龄、复原古人类的行为习惯和食物结构、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迁移路线等问题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