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2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3-12-15
    人类学学报
    井水湾旧石器遗址初步研究
    裴树文,高星,冯兴无,陈福友,卫奇,朱松林,李国洪,吴天清
    2003, 22(04):  261-278. 
    摘要 ( 162 )   PDF (685KB)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水湾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埋藏于长江右岸的第Ⅱ级基座阶地内,在1998—2002年间经历了5次系统发掘,揭露面积2121m2,出土石制品910件,动物化石58件。古人类因地制宜地选取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和断块等;剥片技术为锤击法;石器以大型和中型为主,石器毛坯多为完整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加工较简单,多数单向加工,且以正向为主。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环境分析显示古人类生活在温暖湿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环境条件下。光释光年代测定表明,井水湾遗址使用者生活在距今约8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命名与初步研究
    侯亚梅
    2003, 22(04):  279-292. 
    摘要 ( 167 )   PDF (511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新的观察角度和定位方式,介绍了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东谷坨遗址石器工业研究中"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发现、初步研究和命名。文中略述了"东谷坨石核"和华北旧石器晚期楔形石核的密切关联,评价了"东谷坨石核"类型在华北旧石器早期文化研究中的意义,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启示,认为"东谷坨石核"有可能成为研究华北小石器文化发展脉络及探索细石器文化传统渊源的新的重要线索。
    山东细石器遗存以及对“凤凰岭文化”的重新认识
    沈辰,高星,胡秉华
    2003, 22(04):  293-307. 
    摘要 ( 180 )   PDF (534KB) ( 1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山东南部地区出土于4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初步的类型学观察,发现其石制品工艺技术比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要复杂的多。凤凰岭、青峰岭和望海楼3处遗址带有明显的细石器工艺特点,而望海楼的石制品与前二者在原料使用和制作技艺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尤为重要的是,新的研究表明黑龙潭遗址的原生文化层位表现为以特有的石片石核为主的石制品工艺,并非过去认为的细石器遗存。2001年秋季对黑龙潭遗址的补充发掘证实过去在该遗址发现的细石器遗物来自次生堆积。因此几种明显不同的石器技术传统可能共存于这一地区,"凤凰岭文化"已不足以概括鲁南旧石器晚期的石器文化,需予以重新审视。
    纪念水洞沟遗址发现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林玉芬
    2003, 22(04):  308-308. 
    摘要 ( 86 )   PDF (35KB) ( 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萨拉乌苏遗址的新材料:范家沟湾1980年出土的旧石器
    黄慰文,侯亚梅
    2003, 22(04):  309-320. 
    摘要 ( 252 )   PDF (592KB) ( 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的旧石器制品出自1980年萨拉乌苏遗址范家沟湾地点的发掘。这是1923年第一次对萨拉乌苏遗址杨四沟湾地点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这两个相邻的地点在地层结构、出土文化遗物和共生动物化石的性质等方面均可对比,因此新地点可看作是萨拉乌苏遗址研究的延续或扩展。本文着重对旧石器石制品的测量和观察,对石器工业的技术和类型学问题也进行一些探讨。其它材料和问题将另文报道和讨论。
    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的错畸形
    张全超,刘政,朱泓
    2003, 22(04):  321-327. 
    摘要 ( 223 )   PDF (259KB) ( 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选择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中牙列较完整的个体进行了错畸形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我国魏晋十六国时期古代居民中错畸形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1)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错畸形的患病率为42.53%;在错个体中,前牙拥挤所占比例最大,为56.76%;在Angle氏错分类中,AngleⅠ类所占比例最大,为70.27%;2)错畸形的患病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人类经济类型所决定的饮食结构的改变与错畸形的发病原因有关系。
    李超荣应邀赴法国学术访问
    李超荣
    2003, 22(04):  328-328. 
    摘要 ( 89 )   PDF (35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200年前中国新疆哈密古人骨的mtDNA多态性研究
    何惠琴,金建中,许淳,姜言睿,朱琪泉,谭婧泽,黄微,徐永庆,金力,任大明
    2003, 22(04):  329-337. 
    摘要 ( 179 )   PDF (262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新疆哈密五堡古墓地出土的3200年前的古人骨进行了mtDNAD环高度可变区的多态性分析,结合人类学头骨形态分析数据,探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人种鉴别研究。结果显示,在3200年前,新疆哈密地区就有蒙古人种存在,并有可能发生亚、欧两种不同人类种群混居的现象。
    生境破碎化对黑白仰鼻猴种群数量的影响
    丁伟,杨士剑,刘泽华
    2003, 22(04):  338-344. 
    摘要 ( 147 )   PDF (207KB) ( 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1999年4月至2002年6月间,对黑白仰鼻猴种群的分布和生境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十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新发现了4个猴群,但有5个以前存在的猴群已经消失,现存种群数量为13个猴群,总体数量约为1200─1700只。从西藏的芒康到云龙的龙马山,随着海拔的降低,猴群可利用的植被类型也随之多样化。但由于砍伐、放牧、开矿等因素的影响,猴群的适宜生境破碎化程度较高,连接猴群的生境走廊状况通常较差,多数猴群孤立分布,并且存在小种群问题,生境走廊的维护和恢复已成为该物种保护成功与否的关键。种群的总体数量下降了32%,其中4个猴群数量下降,4个猴群持平,1个猴群有所增长,5个猴群消失,这不容乐观的状况给我们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贵州黔西县少数民族ABO血型分布及基因频率调查
    齐晓岚,单可人,谢渊,修瑾,吴昌学,任锡麟
    2003, 22(04):  345-348. 
    摘要 ( 220 )   PDF (131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贵州黔西县1260例6个少数民族人群红细胞ABO表现型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贵州黔西县布依族、满族、苗族、白族这四个民族的ABO血型基因频率很相近,彝族和仡佬族与这4个民族的差别较大,布依族,苗族,满族,白族ABO血型分布为O>B>A>AB,彝族为O>A>B>AB,仡佬族为A>O>B>AB;经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测可以证明贵州黔西县的ABO血型表现型分布状况及基因频率相对稳定,其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获得了该地ABO血型系统群体遗传学数据,为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