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蒙古族的身高特征
    乌云达来, 郑连斌, 李咏兰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2): 282-29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15
    摘要4270)   HTML774)    PDF(pc) (6668KB)(462)    收藏

    研究目前中国蒙古族主要族群身高情况。对中国蒙古族共13个族群4410例(男43%,女57%)成人身高进行了测量,分析蒙古族身高分型情况,探讨不同年龄组之间、不同族群之间的身高变化趋势。中国蒙古族男性为超中等身材,女性为中等身材。在13个族群中,男性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身高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女性是鄂尔多斯部身材最高,云南蒙古族身材最矮。3个年龄组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都以高型出现率最高,过矮型出现率和很高型出现率都很低。中国蒙古族身高与中国其他北方族群接近,高于7个中国南方族群,低于北方汉族,但高于南方汉族,低于日本人、韩国人。中国蒙古族13个族群间身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国族群中蒙古族属于身材较高的族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山东汉、回族男性人群父系遗传结构研究
    张金科, 董薇, 唐光峰, 黄晓亮, 杨振, 王晓军, 张杰, 赵英健, 朱奕卿, 江丽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1): 65-7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07
    摘要2823)   HTML252)    PDF(pc) (1325KB)(573)    收藏

    本研究基于75个Y-SNP位点和23个Y-STR基因座对山东汉、回族男性人群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两个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为法医学应用及群体遗传学等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微测序技术检测187份山东汉族和130份山东回族样本,获取75个Y-SNP位点分型;采用PowerPlex®Y23试剂盒检测23个Y-STR基因座;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及单倍群频率,根据公式D=n(1-∑pi2)/(n-1)计算基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以及单倍群多样性;根据Median-joining方法,使用NETWORK 5.0和NETWORK Publisher构建并展示网络图。研究结果显示,单倍群O-M175、C-M130、N-M231、Q-M242为山东汉族男性人群主要的Y单倍群,单倍群O-M175、J-M304、R-M207、C-M130、N-M231为山东回族男性人群最主要的单倍群;23个Y-STR基因座在山东汉族男性样本中检出18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1.0000,在山东回族中检出121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988;网络图显示同一Y单倍群的样本相对独立地聚集在一起,山东汉族与回族人群之间存在共享单倍群,同时也存在一些特异性单倍群,如单倍群J-M304、R-M207均以山东回族为主,单倍群Q-M242则以山东汉族为主。山东汉族和回族男性人群的主要单倍群均为单倍群O-M175;单倍群J-M304、R-M207在山东回族中的高频分布,单倍群Q-M242则在山东汉族中高频分布。研究表明山东回族人群中保留有一定比例的欧亚西部和中东特有的Y染色体类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福建畲族人群体型特征
    胡荣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5): 824-833.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7
    摘要2390)   HTML3183)    PDF(pc) (10839KB)(1615)    收藏

    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以前畲族就居住在粤、闽、赣三省的交界处,现今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等7个省份,但关于畲族的起源与迁移在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在福建省福安市和福鼎市随机选取畲族年满18周岁的成人504人(其中男289人,女215人) 测量身高、体质量、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及小腿内侧皮褶等10 项体质指标,利用Heath-Carter 体型法分析福建东部畲族人群的体型,畲族男性平均体型(5.02-3.76-1.76)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女性平均体型(6.91-3.50-1.23)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将福建畲族三个因子值与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畲族体型与汉族群体更为接近,其中与闽南语族群汉族、闽东语族群汉族和广西汉族最为相近,与南方少数民族族群反而差异更大,提示在畲族的形成过程与汉族有着很大联系。本研究为畲族族源研究提供生物学方面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人类学研究补充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犬齿窝与人类中面部骨骼的演化
    Francesc RIBOT Trafí, Mario GARCÍA Bartual, Alfredo José ALTAMIRANO Enciso, 王谦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2): 193-217.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0.0016
    摘要2202)   HTML175)    PDF(pc) (83724KB)(766)    收藏

    犬齿窝是包括现代人类在内的许多人族成员面部骨骼的重要性状,但在分类学上的意义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该性状是一个发生于基础面形的近祖性状,除了一些例外,在灭绝和现生的大猿及人属中都存在。另有学者认为,犬齿窝是仅存在于智人及其直系祖先的衍生性状,在发育上与颧齿槽突嵴有关。这种关系并非总是成立,在智人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弧型颧齿槽突嵴和直斜型颧齿槽突嵴与犬齿窝有时共存,有时不共存。我们由此推测,犬齿窝的发生和形态与上颌窦的前部发育有关,颧齿槽突嵴的形态与鼻窦的侧面发育有关。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犬齿窝经历了不同的变形,比如上颌沟(如南方古猿非洲种、傍人粗壮种)、上颌小窝(如傍人粗壮种)、上颌沟(如匠人)或犬齿窝缺如(如傍人埃塞俄比亚种、傍人鲍氏种、肯尼亚扁脸人、人属鲁道夫种)。犬齿窝消失的原因各类群并不相同,如中新世和早更新世人属以及中更新世人属(如人属海德堡种/人属罗得西亚种、人属尼安德特种)。人属罗得西亚种具有弱化的犬齿窝,不具备演化为智人的可能,因此被排除在智人的演化支之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新证据下的现代人起源模型
    倪喜军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576-59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8
    摘要2010)   HTML810)    PDF(pc) (1296KB)(1451)    收藏

    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是指具有近圆球形头骨、短而平的面颅、纤细的骨骼等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古老人类的化石和现今的人群。支持多地区演化模型和支持近期非洲起源模型的学者,在“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的应用范围方面是不同的,前者以连续演化为基本思想,认为这一名词只包括智人中较进步的类群;而后者以分支系统学思想为基础,认为包括所有智人。分子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尼人、丹人和智人在遗传学水平上属于不同的人种。新近的以标本-种群为单元的系统分析,因为不是以属、种等分类学阶元进行的,因此与分类学的阶元划分无关。该系统分析的结果显示智人属于单系类群,哈尔滨人、大荔人等组成其姊妹群。尼人与智人的分异早于1百万年,与基因组水平的谱系分析相符合。多次多向的穿梭扩散是统计学上符合系统关系的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内蒙古汉族、蒙古族与日本学生身高和体质量的最大发育年龄段差异
    德力格尔, 乌云格日勒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5): 847-856.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3
    摘要1676)   HTML36)    PDF(pc) (18182KB)(153)    收藏

    分析2014年7-18岁内蒙古汉族、蒙古族和日本学生身高及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差异。汉族和蒙古族数据来自《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日本数据来源于“平成26年(2014年)度体育与运动调查统计情报”。结果显示:7-18岁各年龄段汉族男女生身高分别比蒙古族高出1.98 cm和1.54 cm;高出日本2.59 cm和2.91 cm(P<0.05)。汉族男生体质量平均高出蒙古族1.97 kg、高出日本4.01 kg;汉族和蒙古族女生体质量分别比日本高出2.59 kg(P<0.05)和2.67 kg(P<0.05)。2014年内蒙古汉族和蒙古族学生身高和体质量发育水平优于日本学生。汉族男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提前蒙古族和日本1.73岁和0.9岁;汉族和蒙古族男生体质量最大发育年龄分别比日本滞后1.17和1.07岁;日本女生身高最大发育年龄比汉族和蒙古族提前0.68岁和0.37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年代序列与区域演化特征
    陆莹, 孙雪峰, 王社江, 鹿化煜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3): 411-42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38
    摘要1513)   HTML914)    PDF(pc) (17485KB)(1351)    收藏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已发表的95个有独立测年数据的早、中更新世遗址,将其纳入黄土-古土壤年代框架,初步建立自200多万年至末次间冰期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序列,根据它们的时空分布,进一步阐释了古人类在不同区域活动强度演变的时空特征。总体来看,这些遗址在泥河湾-周口店、秦岭山地、长江下游及长江流域以南(南方)四大区域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区域古人类活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周口店、中更新世的秦岭山地、到中更新世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区域的时空序列上。此外,仍有较多已发掘遗址缺少年代研究或存在测年问题,今后需要加强遗址的精确测年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中国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研究
    宇克莉, 向小雪, 李咏兰, 张洪明, 杜慧敏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5): 801-810.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49
    摘要1159)   HTML41)    PDF(pc) (15314KB)(216)    收藏

    为分析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2016年在西藏测量了182例(男性98例,女性84例)夏尔巴人成人的头面部及体部指标。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夏尔巴人的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头面部指标均数,夏尔巴人男性和女性属于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中鼻型。根据体部指标均数,夏尔巴人男性和女性属于中躯干型、中肩型、窄骨盆型和亚中等身高,男性为亚长腿型,女性为中腿型。与其他族群对比发现,夏尔巴人体质特征与门巴族最接近,其次是珞巴族,属于藏彝走廊类型。国内目前尚无夏尔巴人的体质特征报道,本研究丰富了民族体质数据资料库,为研究夏尔巴人的族源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中国旧石器时代石球的实验研究
    卢立群, 董兵, 陈胜前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4): 587-599.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08
    摘要1141)   HTML48)    PDF(pc) (16196KB)(226)    收藏

    石球是一种旧石器时代分布极为广泛的石质工具,有关其形制、制作与使用还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其形制包括一般打制石球与琢制滚圆的石球。中国发现石球按大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较大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较小者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及以后时期,本文讨论侧重前者。实验研究显示,石球生产是一项时间成本高昂的活动,如果加上琢制过程,所需要时间远多于手斧生产。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石球的大小与质量存在明显的偏向性,与成年男性手掌大小一致,这支持石球可能是直接握持使用的。投掷使用实验表明,平均质量与大小、形制规整的石球最有利于用手抓握投掷。结合考古材料中石球集中发现的状况与伴生动物化石进一步支持石球很可能是一种狩猎工具。不过采用石球狩猎距离较短,杀伤力有限,且更依赖机会,有较高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形态多样性及其演化意义
    刘武,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4): 563-575.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24
    摘要1033)   HTML189)    PDF(pc) (2732KB)(819)    收藏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古基因组揭示史前欧亚大陆现代人复杂遗传历史
    张明, 平婉菁, YANG Melinda Anna, 付巧妹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3): 412-421.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10
    摘要965)   HTML164)    PDF(pc) (1917KB)(572)    收藏

    古DNA提取与测序技术的发展,让科学家们能够利用史前现代人样本直接开展古基因组研究。古基因组研究发现,在约4万年前,欧亚大陆上至少存在着6个独立的现代人群体,其中3个群体并未对现今人群贡献基因。在距今4万年至末次盛冰期结束,欧亚大陆至少有5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人群体。末次盛冰期结束后的部分现代人群体与现今人群拥有更近的遗传关系,而部分群体则未对现今人群贡献基因。本文基于末次盛冰期前(45~19 kaBP)与末次盛冰期后(19~10 kaBP)两个重要时间段的欧亚大陆史前现代人的基因组研究,梳理欧亚现代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发展脉络,重点探究此前研究相对滞后的欧亚大陆东部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家养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花粉及菌孢子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
    张雅平, 赵克良, 周新郢, 杨庆江, 贾伟明, 李小强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5): 879-887.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26
    摘要958)   HTML36)    PDF(pc) (1925KB)(329)    收藏

    考古遗址中动物粪化石中的微体植物遗存是重建过去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材料,然而对于能够指示人类活动的粪化石孢粉组合类型及其特征仍然缺乏清楚的认识。本文研究了山羊(Capra aegagrus)、绵羊(Ovis aries)、牛(Bos taurus)、骆驼(Camelus)、牦牛(Bos grunniens)和马(Equus caballus)等几种中国常见的家养食草类动物粪便中的主要孢粉和真菌孢子类型。通过分析这些动物粪便的花粉组合特征,探讨了花粉和菌孢子等微体植物遗存对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花粉种类丰度低、一些特征种属花粉(如禾本科、藜科)含量高是家养食草类动物粪便花粉组合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于指示人类的饲养行为。家养食草动物粪便中的粪生真菌孢子类型主要有Sporormiella, Sodaria, Pleospora, Coniochaeta, Thecaphora and Dictyosporium。研究表明真菌孢子的分布主要受到动物活动范围的影响,这使得利用粪生菌孢子(如Sporormiella)并结合其他记录来反映人类的饲养或游牧活动成为可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与现代人群的表现及其演化意义
    刘武, 惠家明, 何嘉宁,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5): 739-750.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15
    摘要958)   HTML254)    PDF(pc) (11332KB)(440)    收藏

    魏敦瑞在研究周口店北京直立人化石时发现,位于上颌骨硬腭表面的门齿孔位置在周口店标本靠后,而在现代人靠近齿槽。此后,门齿孔位置作为具有演化意义的形态特征被用于古人类学研究。迄今,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表现的专门研究仅有周口店一件标本,而在现代中国人的数据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中国人标本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数据资料,本文对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及其演化意义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发现,从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晚期,门齿孔位置在中国古人类呈现由后向前的总体变化趋势。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直立人(郧县曲远河口、周口店)的门齿孔位置都比较靠后;中更新世晚期的部分中国古人类(大荔、长阳、华龙洞)的门齿孔位置前移,并与现代人接近,而金牛山和巢县门齿孔位置比较靠后,位于直立人范围;在更新世晚期,所有中国古人类都比较靠前,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本文对现代人标本的观测显示,门齿孔位置在现代中国人比较靠前。现代人门齿孔大小及形态存在较大变异,这种表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门齿孔位置及演化意义的判定。几乎全部现代人标本门齿孔前缘呈开放状态,门齿管从开口处的门齿孔向后上方呈不同程度倾斜走向。这一发现与魏敦瑞提出的现代人门齿管垂直走向的观点不同。综合本文采集的中国古人类化石、现代中国人标本门齿孔位置数据,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古人类门齿孔位置数据资料,我们认为门齿孔位置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呈现较规律的变化,门齿孔位置靠后应该是一项相对原始的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郑州孙庄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颅骨形态
    周亚威, 张晓冉, 顾万发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4): 611-627.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36
    摘要912)   HTML102)    PDF(pc) (22970KB)(482)    收藏

    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孙庄村南,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通过对遗址出土的10例保存基本完整的颅骨进行测量与观察后,得出以下结论:孙庄组的颅面部特征为高颅型与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中等偏大的面部扁平度、狭额型、中鼻型、低眶型、中面角属平颌型、犬齿窝和鼻根凹欠发达、颅顶缝简单等。孙庄组古代居民颅骨的形态特征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围。颅骨形态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孙庄组与亚洲蒙古人种近代华南组(R=1.26)关系最为密切,与近代蒙古组(R=1.80)和通古斯组(R=2.06)关系疏远;在与各新石器时代组的对比中,孙庄男性组与仰韶合并组(R=1.00)、庙子沟组(R=1.00)、西山组(R=1.07)、大汶口组(R=1.13)关系接近,孙庄女性组最接近于大汶口组(Dij=3.10)、徐堡组(Dij=4.58)和西山组(Dij=4.60)。综上,我们可知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时代中晚期人群在颅面部特征上颇为一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应同属于“古中原类型”居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分析方案
    Ignacio de la TORRE, Rafael MORA, 裴树文, 马东东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4): 547-567.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46
    摘要908)   HTML985)    PDF(pc) (34101KB)(703)    收藏

    本文提出一种应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研究的分析方案。本方案以宏观分析方法为主,不包括同样重要的微观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的技术-类型学分析,不涉及特定地区和特殊石制品的讨论。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研究中,鉴于学者们使用的技术学与类型学分析方案总体相似,我们认为在研究中使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案会提高地区间石器面貌的可比性,并有助于理解旧石器时代早期旧大陆古人类的技术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将回顾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提出分析视角和术语建议,希望有助于研究中对描述剥片类、废片类、锤击工具、拼合工具和传统石制品的测量与绘图惯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新疆哈密七角井遗址2019年调查新发现
    冯玥, 黄奋, 李文成, 邓婉文, 刘拓, 张家富, 雷华蕊, 于建军,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2021, 40 (06): 1086-1095.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64
    摘要875)   HTML50)    PDF(pc) (15184KB)(374)    收藏

    七角井是新疆地区最早发现的细石器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西北部、天山南麓东段的一处山间小盆地内。2019年调查首次在该遗址发现原生地层和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活动面遗迹,遗址出土石制品847件,年代为1.1万年。分析显示,该遗址石制品以优质燧石为原料生产小石叶和细石叶,多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工具加工简单,体现出明显的权宜性特征;这些迹象表明遗址为一处打制石器的临时性活动场所。这一发现为探讨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中亚干旱区古人类适应方式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述评典型阿舍利遗址的石器技术及其蕴含的古人类行为
    李浩, 雷蕾, 李大伟, 张萌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2): 354-369.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11
    摘要868)   HTML107)    PDF(pc) (60752KB)(774)    收藏

    近年来,有关中国含手斧石器工业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在更深层次的人群社会行为研究方面的相关工作较为薄弱。本文以肯尼亚Olorgesailie遗址、以色列Gesher Benot Ya‘aqov遗址和英国Boxgrove等典型遗址为例,对国外不同地区、不同阶段阿舍利遗址中有关古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案例进行介绍和评述。通过这些述评,一方面促进我们对手斧人群社会行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推动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近代人群头骨颞线的分型和变异
    严毅, 赵昱浩,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5): 775-787.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1.0075
    摘要859)   HTML92)    PDF(pc) (2867KB)(283)    收藏

    颞线作为头骨表面咀嚼肌颞肌的附着痕迹,其形态变异对探讨人类体质特征及咀嚼功能具有一定意义。为了解颞线在现代人群中的变异情况,本文选取亚洲、非洲和欧洲278例近现代成年人头骨为研究材料,通过对颞线的颞弧形态、宽度、发育程度、粗糙度及末端位置的观察和分析,明确颞线的分类及其定义标准,获取颞线各种表现形式的侧别、性别和地区间变异的数据,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显示:1)颞线无显著侧别间差异;2)颞弧形态和发育程度无显著性别和地区间差异;3)顶部颞线宽度及粗糙度有显著性别间差异:男性顶部颞线整体较宽,粗糙型个体大多为男性;4)额部和顶部颞线宽度及粗糙度有显著地区间差异:超宽条带状颞线只出现在云南和华北地区标本,欧洲地区标本脊状颞线和粗糙型比例较高,非洲地区脊状颞线比例较高但粗糙型较低;5)颞线末端止于枕骨的类型极少;6)颞线宽度在额部和顶部及其与颞弧形态显著相关,颞线发育程度在额部与顶部显著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软锤石片辨识的实验史及争议
    曹彧,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1): 36-45.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09
    摘要857)   HTML36)    PDF(pc) (660KB)(334)    收藏

    在打制石器中,软锤法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石片形态,是古人类认知与技术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传统认为,使用软锤法打下的石片具有打击泡散漫、台面处有唇等特征。随着针对性实验的开展,上述石片特征已经不再被认为仅是软锤剥片所致,而是打制过程中如打击角度、背缘角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石片特征区分软、硬锤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旨在梳理学术界对软锤法的认知过程和系统实验历史。根据国际上大量的实验可知,目前的实验以燧石、黑曜石为主要石料,根据石片特征区分软、硬锤尚存在很大争议,石片特征的产生可能受锤的质地、石料、打制者、打击角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宜仅凭个别石片特征判断遗址中存在软锤剥片。在对具体考古材料的技术分析中,需综合考量整个石器打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多种因素,有必要建立一个汇集实验数据与遗址出土石片相关特征的数据库,为打制技术与技法分析提供更为丰富的对比材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性病梅毒的古病理学研究回顾
    周亚威, 高国帅
    人类学学报    2022, 41 (01): 157-168.   DO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20.0070
    摘要825)   HTML82)    PDF(pc) (5863KB)(475)    收藏

    在抗生素诞生以前的历史时期,密螺旋体属疾病蔓延于新旧大陆,是继免疫缺陷综合症之前人类无法治愈的性传染疾病。密螺旋体类疾病可分为:性病梅毒、地方性梅毒、雅司病、品他病4种。除品他外的3种疾病均会使骨骼发生特异性感染,最终造成骨骼形态上的特殊改变,其中以梅毒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考虑到目前国内尚未有学者对性病梅毒所引起的骨变异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关于梅毒的古病理学研究成果,对性病梅毒的鉴定标准及起源等问题进行阐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