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5-03-15
    人类学学报
    陕西洛南盆地夜塬地点发现的石制品
    邢路达;王社江;张改课;于青瑶;张小兵;刘拓
    2015, 34(01):  1-13. 
    摘要 ( 193 )   PDF (763KB) ( 1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12年在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调查中新发现夜塬地点,采集石核、石片、断块、碎片及工具等石制品617件。工具包含砍砸器、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石制品原料为第二级阶地附近砾石层及河漫滩上的砾石,以颜色不同的石英岩及石英为主,石英砂岩及细砂岩偶有使用。石制品尺寸多为小型及中型,但工具中修理精致的手斧、薄刃斧和石刀等大型工具尺寸较大。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砸击法与碰砧法也少量应用,石核剥片率较高。工具毛坯主要为石片,刃缘多两面修理。根据以往在洛南盆地的相关研究推测,该地点石制品的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夜塬地点新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地区的旧石器材料,有益于进一步探讨莫维斯线以东含阿舍利技术遗址的文化属性。
    天津蓟县东营坊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王春雪;盛立双;周振宇;李锋;陈雍;高星
    2015, 34(01):  14-20. 
    摘要 ( 153 )   PDF (588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坊遗址位于天津蓟县境内。2007年,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m2,出土石制品90件。石制品原料系就地取材于遗址附近的河床或基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剥片采用锤击法;石器以小型为主,包括刮削器和雕刻器,由硬锤直接加工而成,方向以正向居多。根据文化层底部哺乳动物化石的测年结果,遗址年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或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
    山东日照黄泥梁遗址2012年调查与试掘
    陈福友;李罡;李玉;李锋
    2015, 34(01):  21-27. 
    摘要 ( 184 )   PDF (853KB) ( 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年在日照黄泥梁遗址的调查、试掘工作中共获得石制品75件,其中试掘出土者71件,地表采集者4件。试掘石制品埋藏于黄土地层的古土壤层中,石制品个体较小,原料以闪长玢岩和脉石英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属石片石器工业组合;地表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类型有细石核、细石叶、端刮器等,属细石器工业组合。本次的调查、试掘确认了黄泥梁遗址的原地埋藏属性,肯定了遗址的发掘潜力和研究价值。黄泥梁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将推动山东旧石器考古研究的进展。
    试析中国长江中游地区大型尖状类石器遗存的区域传统
    陈宥成;曲彤丽
    2015, 34(01):  28-40. 
    摘要 ( 141 )   PDF (916KB) ( 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尖状类石器在长江中游地区相邻或相近的汉水上游、丹江口库区、三峡地区和澧阳平原等不同区域保存有不同的技术传统。汉中盆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多选自河滩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丹江口库区无论是调查数据还是发掘数据其比例均高于汉中盆地,现有发掘材料来看其大型尖状类石器有稳定的传统,即选自砾石直接单面或两面加工而成,但调查的材料显示存在另外一种传统,即选取砾石生产长度大于10cm的大石片,以大石片为毛坯加工大型尖状类石器。三峡地区古人类在更新世期间似乎不存在有生产大型尖状类石器的传统,为数不多的手镐与当地的砾石砍砸器和石片砍砸器应当为"同质异型"类器物。澧阳平原及周边丘陵区内发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相比于汉中盆地和丹江口库区,发现数量最多,技术传统也最为复杂,至少包括三种不同的技术。大型尖状类石器在不同区域显示不同的技术传统,暗示从中更新世开始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并不简单的文化关系。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及其对遗址成因的指示意义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
    2015, 34(01):  41-54. 
    摘要 ( 146 )   PDF (987KB) ( 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兰木伦遗址是继上世纪20年代发现萨拉乌苏和水洞沟遗址以来,在鄂尔多斯高原时隔近90年新发现的重要旧石器遗址。自2010年发现以来,该遗址已进行了5个年度的连续性发掘,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用火遗迹等。光释光和碳14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为距今5~6.5万年。本文对乌兰木伦遗址1号地点2010-2012年发掘出土的11934件石制品进行拼合研究,辨别出28个拼合组,含64件石制品,拼合率约为0.53%;其拼合形式可分为拼对(conjoin)和拼接(join)两种类型。石制品拼合组空间分布等相关信息显示,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为原地埋藏。
    再议操作链
    彭菲
    2015, 34(01):  55-67. 
    摘要 ( 219 )   PDF (3494KB) ( 1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回顾了石器分析方法的发展与演变,追溯了类型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介绍了操作链的缘起,并对它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对于从操作链研究中演化出的两大分支——技术心理(认知)学与技术经济学,文章主要介绍了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与具体操作方法。作者认为旧石器考古学对石制品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面多种分析方法,任何一种孤立的方法都无法全面的将石制品所蕴含的人类信息提取,只有以关联的思维,以人类行为为研究目标,结合类型学、操作链、定量、定性、宏观、微观多种方法,整合不同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果,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取古人类行为信息,这也正是操作链所秉持的整体和联系的理念。
    通过枕骨大孔测量值对若干化石人类身高的估计
    崔娅铭
    2015, 34(01):  68-74. 
    摘要 ( 236 )   PDF (399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高是人类体质研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化石人类的身高的估计主要借助于基于现代人骨骼测量数据计算而得的身高推断公式。本文使用枕骨大孔长和枕骨大孔宽的测量值和相关身高估计公式,对郧县EV9001,郧县EV9002,大荔,柳江,山顶洞101,山顶洞102和考古遗址骨骼的身高进行了估计,并使用其他头部测量数据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检验和校正。本文认为,这6个化石人类的身高分别为160.76、161.89、159.85、161.54、163.92和164.30cm。
    吉林省白城市双塔遗址东周时期人骨研究
    张全超;王伟;李墨岑;张群;王立新;段天璟;朱泓
    2015, 34(01):  75-86. 
    摘要 ( 328 )   PDF (5694KB) ( 1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塔遗址是近年来松嫩平原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遗址为建立白城西部乃至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廓清相关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判断同类遗存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特别是东周时期人骨标本的发现,是迄今在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份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资料。本文对出土9例东周时期的颅骨(男性6例,女性3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双塔组东周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井沟子东周时期居民、近代蒙古人最为接近,属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古蒙古高原类型",佐证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流动。
    西藏旧石器考古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张晓凌;王社江;陈祖军
    2015, 34(01):  86-86. 
    摘要 ( 161 )   PDF (5694KB) ( 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对古人类的生存、迁徙、交流和开发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恶劣的高海拔生态环境大大迟滞了古代人类向青藏高原迁入的步伐,对其开发的年代和程度远远落后于高原周边地区。由于考古工作的局限,人类最早何时扩散到该区域至今仍为悬案。迄今为止,西藏自治区零星见诸报道的打制石器地点大约95处,其中被学术界倾向于认可属旧石器时代的地点有8处,但即使这些地点的石器标本也全部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年代难以确定。为探索古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征服过程,尤其是揭开西藏地区有无旧石器时代人类遗
    达斡尔族中小学生体质发育现状及20多年来的变化
    富杰;鄂勇;陈德忠;敖铁林;陆舜华;丁一;李玉玲
    2015, 34(01):  87-96. 
    摘要 ( 166 )   PDF (492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6~18岁1993名达斡尔族学生8项体质指标(身高、坐高、体重、肩宽、骨盆宽、胸围、腰围和臀围)的测量结果,并计算了10项体质指数。结果发现,达斡尔族在我国属体质发育较高的民族,并表现为一定的城乡差异;20多年来达斡尔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全面增长,男女生身高最大增长年龄均提前约1岁左右,男生高年龄组身高和身体充实度增幅较大,但女生变化不大且肩宽和骨盆宽呈下降趋势。提示达斡尔族青少年体质发育表现为以生长突增提前为主的生长长期趋势,但女生高年龄组身高增长不明显、身体充实度有待提高,应采取营养和锻炼等措施促进其生长发育水平全面提高。
    毛里塔尼亚白摩尔人和黑人足月新生儿生理常数的调查
    佀雪平;关晓光;杨守范
    2015, 34(01):  105-110. 
    摘要 ( 305 )   PDF (436KB) ( 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调查了690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毛里塔尼亚国白摩尔人和黑人足月新生儿身长、体重、头颈、周径及肩、臀各径线,初步建立了各值生理常数。其中各值白摩尔人高于黑人;男婴高于女婴;与苏联、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相比,则明显偏低。
    蒙古国喀尔喀部蒙古族4项群体指趾遗传学特征研究
    哈申其木格;刘海萍;贺喜格图雅;孟根图雅;白海花;吴柒柱
    2015, 34(01):  111-116. 
    摘要 ( 352 )   PDF (3977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调查了160例(男66例,女94例)来自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族留学生的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指甲形状、足趾长4项群体指趾遗传学特征。研究结果:1)直型拇指率为44.38%,环指长率78.13%,指甲形状长型率58.75%、方型率6.88%、扁型率34.38%,足趾类型拇趾长率35.00%;2)指甲形状出现率性别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两两特征间均未表现出明显相关关系;3)与我国10个蒙古族族群相比,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鬣狗粪化石的初步研究
    王文娟;李占扬;宋国定;吴妍
    2015, 34(01):  117-125. 
    摘要 ( 228 )   PDF (6455KB) ( 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统计结果来看,鬣狗粪化石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信息,如古寄生虫卵、动物毛发、孢粉、植硅体、真菌等。本文主要针对鬣狗粪化石中古寄生虫卵及动物毛发进行分析,探讨了作为寄主鬣狗罹患的寄生虫病,以及鬣狗的食物来源等情况,为深入理解更新世晚期人类适应环境与气候提供新的证据。
    现生太行山猕猴与猕猴化石骨指数的比较
    苏亚;王训练;赵晓进
    2015, 34(01):  126-130. 
    摘要 ( 173 )   PDF (1009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现生太行山猕猴与猕猴化石骨指数的差异,对太行山猕猴与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猕猴化石的肢间指数(Intermembral index,IM)、臂指数(Brachial index,BI)、股指数(Crural index,CI)和股骨粗壮指数(Robusticity index,RI)等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猕猴化石IM值(96)高于太行山猕猴,BI值(94.5)和CI值(88.5)均低于太行山猕猴,推测该猕猴化石在早更新世时期可能地栖生活,适合于陆地四足行走,同时也验证了太行山猕猴主要为半树栖生活。结合对猕猴化石伴生哺乳动物习性的分析,推测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的气候温暖潮湿并有一定的水域,植被以森林和灌木为主,有局部的草地或草坡,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高等灵长类生息繁衍。
    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博物馆藏品中新发现北京人牙齿化石
    Martin Kundrát;刘武;Jan Ove R.Ebbestad;Per Ahlberg;同号文
    2015, 34(01):  131-136. 
    摘要 ( 297 )   PDF (1148KB) ( 1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曾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的直立人北京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北京人)化石是当时世界上具有最为可靠发掘记录的古人类化石。1941年大部分北京人化石丢失,仅存的当时发掘出土具有鉴定价值的人类化石为保存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3枚北京人牙齿。2011年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保存的周口店发掘出土的化石中新发现了一枚北京人牙齿化石。本文报道了这枚新发现的北京人牙齿化石并回顾了此前发现的3枚北京人牙齿化石的历史。这4枚人类牙齿化石代表了在周口店最早发现了的直立人牙齿化石。
    中国考古学会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在长春成立
    王明辉
    2015, 34(01):  137-137. 
    摘要 ( 132 )   PDF (1148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中国考古学会批准,"中国考古学会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于8月14日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成立。2014年8月14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辽宁大学、山西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参加并见证了"中国考古学会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成立
    陈福友;彭菲
    2015, 34(01):  138-138. 
    摘要 ( 1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年12月20日,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30多个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博物馆的70余位学者参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等致辞祝贺;王巍理事长在大会上宣布了中国考古学会批准成立"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会议由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研究院院长谢飞研究员主持。作为中国考古学会委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