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绍良(主编). 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
[2] |
周绍良, 赵超(主编).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3] |
程义. 唐代宫人斜与临皋驿地望考证[J]. 唐史论丛, 2013, 2: 100-106
|
[4] |
刘呆运, 赵海燕. 一缕幽魂觅芳踪:西安西郊出土唐代宫女墓[J]. 收藏界, 2013, 6: 121-125
|
[5] |
[清]曹寅, 彭定求. 全唐诗(卷三零一)[M]. 扬州: 扬州诗局刻本, 1706, 3428
|
[6] |
罗彤华. 唐代后宫女官研究:宫官制度及其演变与影响[J]. 中华文史论丛, 2018, 3: 27-70+398-399
|
[7] |
[后晋]赵莹(编修). 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4754
|
[8] |
[北宋]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卷二七三)[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8932
|
[9] |
陈东原. 中国妇女生活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28, 88-125
|
[10] |
郑华达. 唐代宫人释放问题初探[J]. 中华文史论丛(第53辑)[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134-156
|
[11] |
李军. 灾害因素与唐代出宫人考[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 1: 90-95+105
|
[12] |
冻国栋. 唐代妇女问题述略[A]. 见:李天石.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C].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381-444
|
[13] |
耿慧玲. 从神龙宫女墓志看其在政变中之作用[A].唐研究(第3卷)[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 231-258
|
[14] |
程章灿. “填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谈唐代宫女的命运[J]. 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 1996, 1: 87-90
|
[15] |
宁志新, 朱绍华. 从《千唐志斋藏志》看唐代宫人的命运[J]. 中国历史文物, 2003, 3: 58-62
|
[16] |
刘开荣. 唐人诗中所见当时妇女生活[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
[17] |
徐有富. 唐代妇女生活与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
[18] |
洪素香. 唐代宫女入宫原因及其工作与生活探讨:以《全唐诗》为例[J]. (台湾)高雄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1998, 28: 579-605
|
[19] |
邵象清. 人体测量手册[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1-132
|
[20] |
朱泓(主编). 体质人类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9-132
|
[21] |
Karl P.II.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Collections of Crania[J]. Biometrika, 1903, 3: 345-347
|
[22] |
Howells WW. The Early Christian Irish: The Skeletons at Gallen Priory[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Irish Academy, 1940,46: 103-219
|
[23] |
杨希枚. 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人体骨骼的整理和研究[A].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头骨研究[C].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21-49
|
[24] |
韩康信, 潘其风. 安阳殷墟中小墓人骨的研究[A].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头骨研究[C].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50-81
|
[25] |
韩康信, 谭婧泽, 张帆. 甘肃玉门火烧沟古墓地人骨的研究[A]. 见:韩康信,谭婧泽,张帆.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居民种族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191-284
|
[26] |
潘其风. 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A]. 见: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 (1980-1989)[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138-1153
|
[27] |
潘其风. 大甸子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A].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224-323
|
[28] |
朱泓. 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特征[A]. 见:魏坚.庙子沟与大坝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下)[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3, 31-38+302-303
|
[29] |
李法军. 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02-105
|
[30] |
郑晓瑛. 甘肃酒泉青铜时代人类头骨种系类型的研究[J]. 人类学学报, 1993, 4: 327-336
|
[31] |
韩康信, 谭婧泽, 张帆.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古墓地人骨的研究[A]. 见:韩康信,谭婧泽,张帆.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居民种族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1-190
|
[32] |
颜訚, 刘昌芝, 顾玉珉. 宝鸡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60, 1: 33-44
|
[33] |
周春茂. 零口战国墓颅骨的人类学特征[J]. 人类学学报, 2002, 3: 199-209
|
[34] |
朱泓, 张全超.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人骨研究[J]. 人类学学报, 2007, 2: 97-106
|
[35] |
韩康信, 潘其风. 广东佛山河宕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人骨[J]. 人类学学报, 1982, 1: 42-52+107-108
|
[36] |
张子模, 漆招进, 朱芳武, 等.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骨[J]. 广西民族研究, 1994, 3: 1-21+37
|
[37] |
韩巍. 陕西澄城良辅墓地汉代人骨研究[D].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06, 30-33
|
[38] |
张全超, 曹建恩, 朱泓. 内蒙古清水河县姑姑庵汉代墓地人骨研究[J]. 人类学学报, 2011, 30(1): 64-73
|
[39] |
张敬雷. 青海省西宁市陶家寨墓地人骨人类学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48-52
|
[40] |
李墨岑. 青海平安大槽子东汉墓地人骨研究[D].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19-23
|
[41] |
潘其风, 韩康信. 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研究[J]. 考古学报, 1982, 1: 117-136
|
[42] |
朱泓. 扎赉诺尔汉代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颅骨的初步研究[J]. 人类学学报, 1989, 2: 123-130+199-200
|
[43] |
朱泓. 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J]. 北方文物, 1989, 2: 45-51
|
[44] |
朱泓. 朝阳魏晋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研究[J]. 辽海文物学刊, 1996, 2: 80-91
|
[45] |
韩康信, 谭婧泽. 吴忠西郊唐墓人骨鉴定研究[A]. 见:韩康信,谭婧泽.宁夏古人类学考古报告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04-146
|
[46] |
韩康信, 谭婧泽. 吴忠明珠园唐墓人骨[A]. 见:韩康信,谭婧泽.宁夏古人类学考古报告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47-158
|
[47] |
孙蕾. 荥阳薛村遗址人骨研究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242-245
|
[48] |
杨诗雨. 北京大兴三合庄墓地出土唐代人骨研究[D].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50-53
|
[49] |
张全超, 陈靓. 新疆喀什地区晋唐时期古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J]. 边疆考古研究, 2003, 368-377
|
[50] |
韩康信, 谭婧泽. 固原九龙山-南塬古墓地人骨鉴定报告[A]. 见:韩康信,谭婧泽.宁夏古人类学考古报告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82-199
|
[51] |
陈靓. 西北大学新校区唐墓出土人骨的人种学研究[J]. 西部考古, 2007, 211-217
|
[52] |
方启. 黑龙江省宁安县三灵墓地渤海人骨研究[J]. 边疆考古研究, 2005, 281-300+380-390
|
[53] |
罗彤华. 唐代的宫女群体及其对宫廷政治的影响[J].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2016, 2: 83-124+216
|
[54] |
杨春芳. 从墓志看唐代宫女的等级[D].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03, 2-4
|
[55] |
[北宋]钱易. 南部新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53
|
[56] |
[清]曹寅, 彭定求. 全唐诗(卷三八四)[M]. 扬州: 扬州诗局刻本, 1706, 4324
|
[57] |
[北宋]宋祁, 欧阳修, 范镇, 等. 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6087-6089
|
[58] |
[清]曹寅, 彭定求. 全唐诗(卷一三零)[M]. 扬州: 扬州诗局刻本, 1706, 1325
|
[59] |
王松寒. 从“秀骨清像”到“面短而艳”南朝对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影响[J]. 中国宗教, 2023, 2: 74-75
|
[60] |
施文亚. 秾丽丰肥:唐代仕女画造型审美研究[D].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15, 12
|
[61] |
孟洋. 盛唐流芳:唐代仕女画中女性形象的造型表现研究[D].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18, 8-9
|
[62] |
[北宋]董逌. 广川画跋[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2, 1892
|
[63] |
魏子元, 王乔玉. 唐代“以胖为美”之审美观的考古学观察:以唐代纪年墓所见女性形象为中心[J]. 文博, 2020, 1: 45-53
|
[64] |
[后晋]刘昫, 等撰. 旧唐书(卷一八三)[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4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