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类演化中的"行为现代性"与"现代人行为"探讨
    杨石霞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2): 181-19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1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14

    摘要191)   HTML43)    PDF(pc) (5590KB)(210)    收藏

    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是人类演化史的关键性事件,备受国际学术界瞩目。“现代人”从与其姐妹种群共存到脱颖而出,成功扩散到了沙漠、热带雨林、高海拔山区等全球多样的生态环境之中,其“前所未有”的行为复杂化和适应能力被认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基于非洲、西亚和欧洲考古学材料,国际学术界建立起对一系列复杂化行为表征的基础认识,并不断探讨如何从“行为现代性”革命最终稳定呈现“现代人行为”。尽管对于东亚地区“现代人行为”发展演化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近年来的新研究也不断揭示着其本身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纵观“现代人行为”的发展过程,可见其伴随人类体质的发展得到放大和增强,但其本身又在整个人类演化史中以不断累进的方式发展,这种积累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山西峙峪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埋藏学
    王颖, 张乐, 杨石霞, 张双权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2): 255-269.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98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98

    摘要82)   HTML9)    PDF(pc) (10505KB)(52)    收藏

    峙峪遗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广义泥河湾盆地的西缘,最新的光释光和14C加速器质谱仪测年结果显示其文化层年代约为45 kaBP。本文系统观察研究了该遗址早年发掘出土的152件动物骨骼的表面痕迹及断裂状态等埋藏学特征,结果显示:1)这批动物遗存受自然营力改造程度低且保留有大量人工痕迹,因此古人类是造成峙峪遗址动物骨骼富集与改造的首要因素;2)峙峪遗址是一处临河的狩猎-屠宰场所,古人类在此对猎物进行了肢解分割及选择性搬运,充分开发利用了这些动物的营养组分;3)峙峪遗址存在一定数量的、被当作骨修饰器(bone retoucher)使用的动物肢骨碎片,但没有发现经过人工有意识打制修整的其他权宜类骨角工具;4)动物骨片上的刻划痕表明,该遗址的古人类存在一定程度的象征行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山东广饶地区元代人群的生存压力
    郭明晓, 詹森杨, 曾雯, 游海杰, 宋美玲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2): 270-28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102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102

    摘要50)   HTML7)    PDF(pc) (5281KB)(33)    收藏

    为探究元代山东地区人群的生存压力,本文对山东广饶十村北墓地2021年出土的19例元代人骨标本进行了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和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C、N同位素分析,发现该墓地人群基本以粟和小麦为食,人群肉食资源较为充足、营养较好,但内部的肉食资源摄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生存压力研究方面,在该墓地人群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个体未因虚弱而死亡,仅有少数个体因营养水平等原因早逝。结合骨学悖论和生命史研究,将该人群按照是否成年分组进行分析。研究显示,4例未成年个体之间承担压力的能力存在差异,但经历生长压力较重的事件后均未能形成较强的抵抗力和调整能力。得益于营养充足,其余未成年个体在成年后进入了健康期,体能和生理健康处于最高水平,恢复力较强,具有一定承担和适应压力的能力。15例成年个体受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缺乏足够的文化缓冲机制,面临较重的生存压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湖北郧县学堂梁子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研究进展
    华杰群, 葛俊逸, 陆成秋, 沈中山, 邢松, 卢泽基, 高星, 邓成龙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2): 316-33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5.0015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5.0015

    摘要96)   HTML19)    PDF(pc) (26670KB)(57)    收藏

    东亚是直立人的关键生存演化区域,出土了一系列更新世直立人化石。然而,迄今我国发现的早期直立人化石稀少且保存较差,制约了对东亚直立人演化历史及其演化上的系统地位的探讨。湖北郧县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三件保存较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对认识东亚直立人的演化、迁徙扩散以及环境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郧县人遗址的年代研究历史及结果,发现采样分辨率、测试精度和方法以及样品可靠性是造成年代争议的主要因素,但区域地层对比的不确定才是最关键原因。由此提出,精细地层对比,建立区域综合地层序列,开展多方法测年和交叉检验是解决郧县人化石年代问题的关键。汉江阶地发育历史及区域人类活动时限的综合对比分析可望为郧县人年代及其文化联系提供重要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勒瓦娄哇的剥片模式与技术组合
    王潇玉, 高星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1): 1-13.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67
    摘要339)   HTML106)    PDF(pc) (1137KB)(167)    收藏

    勒瓦娄哇技术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其特点是通过预制石核来生产特定的石片产品。早年中国发现的勒瓦娄哇技术产品较少,所以对于此类技术的研究有限。本文重点介绍勒瓦娄哇技术的概念、产品及其剥片模式的具体特点,回顾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勒瓦娄哇遗存,梳理相关技术特征和遗址内石器工业的技术面貌,对相关的研究材料做了补充,希望能对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山西下川遗址水井背地点石核的剥片技术
    蔡馨毅, 杜水生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1): 14-2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49
    摘要216)   HTML44)    PDF(pc) (18457KB)(110)    收藏

    山西下川遗址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确认包含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及细石叶技术两大技术类型。现通过全面考察下川遗址水井背地点石核-石片技术所见石核的各项技术特征,归纳得出台面导向和剥片面导向两大剥片组织策略,并指出该地点内旧石器晚期中段的石核-石片技术以更为进步的剥片面导向组织策略为主。进而推知下川遗址石核-石片技术在旧石器晚期早段至中段的发展存在连续性与进步性,推测其中的进步性受到晚期中段共存的细石叶技术影响。两大石器技术类型发展的背后,实际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现代人迁徙与流动的空间广阔性及过程复杂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乌兰木伦遗址非完整骨骼成因的实验考古学
    唐依梦, 刘扬, 侯亚梅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1): 42-5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32
    摘要224)   HTML47)    PDF(pc) (10452KB)(130)    收藏

    动物骨骼是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常见遗物和重要研究对象,但目前对破碎的动物骨骼特别是大量难以开展种属鉴定等研究的碎骨仍关注不足。乌兰木伦遗址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在2010-2014年的发掘中出土了近6万件非完整动物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难以鉴定种属的碎骨,对其形成原因的探讨十分必要。本文在对遗址非完整动物骨骼观察统计的基础上,开展打制和踩踏实验,探讨不同因素对动物骨骼破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乌兰木伦遗址非完整骨骼的形成与古人类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是敲骨吸髓、骨器制作和使用燃料等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中国古代农业与农牧人群臼齿颊侧磨耗条痕的形态比较
    周亚威, 付清鑫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1): 92-10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68
    摘要159)   HTML29)    PDF(pc) (1961KB)(55)    收藏

    为探讨不同生业模式人群饮食结构差异在牙齿微磨耗上的表现,本文使用超景深显微镜对郑州汪沟遗址和大同金茂园遗址出土的79例个体的下颌第一臼齿颊侧面进行微磨耗形态观察。 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臼齿微磨耗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汪沟组臼齿颊侧面条痕均数为36.95条,条痕均长为236.89 μm,水平与垂直平均条痕长度比值平均为120.89%;农牧混合经济下的金茂园组条痕均数28.26条,条痕均长262.55 μm,两长度比值平均为83.51%。相比金茂园组,汪沟组人群臼齿颊侧面微磨耗特征存在条痕长度短、密度高、两长度比值较高的现象,表明不同的饮食结构会造成不同的微磨耗形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