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类鼻形态研究概述
    李海军, 姚雪纯, 翁敏洁, 杨筱雨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4): 687-70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41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41

    摘要429)   HTML63)    PDF(pc) (1229KB)(1396)    收藏

    鼻是人类面部形态特征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国内外关于鼻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鼻形态的性别、年龄、种族差异,影响鼻形态差异的因素,鼻形态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鼻形态研究的相关应用等。本文通过归纳梳理相关文献的研究数据及结论,对鼻形态相关研究、鼻形态数据测量方法等作简要概述,并对国内鼻形态研究作简要回顾及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类演化研究的发现、认识与理论探索
    刘武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6): 881-899.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85
    摘要723)   HTML235)    PDF(pc) (603KB)(992)    收藏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人类演化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先后发现或报道了田园洞、黄龙洞、智人洞、陆那洞、道县等晚更新世人类化石,以及澎湖、许昌、华龙洞、夏河、哈尔滨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这些化石丰富了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作为多学科参与的人类演化研究,除古人类化石发现与研究外,国内学者在与人类演化相关的旧石器考古、古人类遗址年代、古DNA、古蛋白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和认识,就中国古人类演化的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人类演化研究。本文以古人类化石发现与研究为核心,对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人类演化研究重要进展进行梳理并就一些学术问题进行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智人在东亚的扩散
    Robin DENNELL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1): 132-16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4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44

    摘要942)   HTML78)    PDF(pc) (18292KB)(775)    收藏

    扩散(dispersals)、殖民(colonisation)、移居(immigration)、人口同化(assimilation)或取代(replacement)是东亚旧石器考古的基本主题。其中的一些主题,可以在生物地理学的框架内进行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古人类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来阐释古人类种属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古人类(hominins)[尤其是智人(humans)]的行为受到技术、社会和认知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扩散时,生物地理学模型也必须包含对这些因素的思考。对于智人在东亚扩散至雨林,跨越海洋到达离岸岛屿,甚至到达北极和青藏高原最高地区的研究来说,这些因素尤为重要。以上述思考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古人类和智人在东亚扩散的方法论框架,该框架以生物地理学框架为基础,同时结合了古人类适应性和行为变化的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云南巍山三鹤洞地点的石制品及年代与环境
    成楠, 夏文婷, 杨青, 吉学平, 字兴, 范斌, 邹梓宁, 余童, 张俞, 石林, 张吾奇, 郑洪波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3): 392-40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1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14

    摘要329)   HTML68)    PDF(pc) (5466KB)(479)    收藏

    云南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为史前人类演化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通过对云南巍山云岭横断山脉南延部分发现的三鹤洞地点进行试掘,在地层中发现丰富的动物骨骼,且数量从早到晚有逐渐增多的趋势;AMS 14C测年结果表明,该地点文化层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MIS 3早期以针叶林为主,含有一定量铁杉,林下生长水龙骨科和凤尾蕨等蕨类植物晚期植被仍然以针叶林为主,林下草本植物增多,气候温和湿润;对探沟内出土和地表采集的共15件石制品进行分析,表明该地点为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体系,与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砾石石器传统较为接近。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IS 3阶段气候温和湿润,三鹤洞古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动物性食物是三鹤洞地点古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MIS 2寒冷期人类活动中断,说明末次冰期气候波动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有较大影响。三鹤洞地点的发现和综合研究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晚期西南地区古人类的环境适应策略能提供重要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细石叶技术的起源、二元分化及环境驱动因素
    仪明洁, 曹彧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3): 355-36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38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38

    摘要525)   HTML132)    PDF(pc) (11303KB)(469)    收藏

    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适应气候和环境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学术界围绕细石叶技术产生很多讨论,其中起源、技术演变及技术类型的区域分布是被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细石叶技术可分为初始、成熟、简约几个技术发展阶段,压制法的运用是细石叶技术成熟的关键,细小化的特点决定了各类细石叶使用功能上的区别并不显著。因而在实践层面上,细石叶技术的判定应重视石核和产品形态、技术生产流程、产品的使用意义、强调剥片策略分析,不应限定细石叶的剥制方法。末次盛冰期时,华北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日本北部等所构成的“北方区域”形成分别以船形石核、两面预制的楔形石核为主的二元分化格局,虽然出现过文化上的交叉融合,但是两个区存在以宽、窄楔形石核为主的现象,二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细石叶技术的起源、成熟、分化与H3、H2、末次盛冰期几次冷事件间有较好的耦合关系,显示出环境驱动力仍然是导致史前人类生存策略变化的关键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早期现代人向东亚扩散北方路线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锋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6): 951-96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87
    摘要438)   HTML99)    PDF(pc) (1537KB)(401)    收藏

    现代人的起源和扩散是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古人类、古DNA、考古学证据皆表明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一个复杂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产生自非洲的现代人群体向东亚扩散的南方和北方路线,本文主要回顾早期现代人向东亚扩散北方路线的相关进展。现有的人类化石、年代、古DNA以及考古证据清晰地指示了距今5~4万年间,早期现代人曾沿着亚洲北部向东扩散。但不可否认,无论空间、还是时间,这一扩散路线仍有不少缺环。此外,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和古DNA的研究指示亚洲北方可能有着多次的人群和技术扩散过程,且很可能是双向的。在此背景下,重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序列是目前研究的重要任务,在精细的文化或者技术演化框架下,我们才能进一步揭示不同区域早期现代人的生存适应特点,并深入探讨不同区域早期现代人之间、早期现代人与古老型人群的互动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基于拇指与食指指纹组合特征分析人的性别及年龄
    赵瑞敏, 刘凯, 孙鹏, 张忠良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3): 427-439.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43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43

    摘要396)   HTML18)    PDF(pc) (31601KB)(384)    收藏

    利用指纹特征分析人的性别及年龄,一直是法医学和人类学领域的挑战性项目。现有研究因统计样本量少、特征利用率低、模型学习能力低等不足,导致利用指纹特征分析性别及年龄的准确率低。本文从多种分类及回归机器学习模型比对分析的角度,对2980份拇指及食指指纹捺印样本(男性1500份,女性1480份)的指纹特征进行统计测量,并在拇指及食指不同指纹特征相互组合的情况下,观察各机器学习模型的性别分类、年龄回归的准确率。结果表明,同时使用拇指及食指指纹特征进行学习的性别分类、年龄回归的准确率高于使用单一手指指纹特征的准确率。其中,使用指纹特征对性别进行分类的结果中,F1衡量指标值最高为0.979;对男性指纹样本进行年龄回归的结果中最高准确率为86.7%,女性指纹样本年龄回归的最高准确率为85.3%,证明使用拇指及食指指纹特征综合进行学习,可提高性别分类及年龄回归准确率思路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重庆武隆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巨猿化石
    胡海虔, 黄万波, 魏光飚, 代辉, 熊璨, 何树兴, 姜涛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5): 701-711.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57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57

    摘要672)   HTML79)    PDF(pc) (7794KB)(361)    收藏

    梅子湾大洞是重庆市武隆区白马镇的一处水平溶洞,新近发现了9枚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大量其他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研究,梅子湾大洞巨猿的牙齿化石尺寸偏小、龋齿率高、中老年个体比例大,属于早期的步氏巨猿类型。伴生动物群的多个物种也曾在重庆巫山龙骨坡、广西柳城巨猿洞、贵州毕节扒耳岩和广西崇左百孔洞及布兵盆地吹风洞等产地出现,表明梅子湾大洞巨猿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该地点为重庆地区继巫山龙骨坡遗址以来的第2个巨猿化石点,其发现扩大了长江中上游流域巨猿化石的分布范围,增添了早更新世巨猿地理分布点,在南北纵向分布上填补了重庆巫山龙骨坡与贵州毕节扒耳岩之间的地理分布空白。长江中上游巨猿化石的再次发现,对巨猿及其动物群的演化、绝灭、地理分布和环境背景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中国汉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和维吾尔族的牙齿形态
    祝海歌, 乔辉, 杨晨, 管海娟, 张航, 文少卿, 夏斌, 谭婧泽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4): 613-628.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50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50

    摘要713)   HTML28)    PDF(pc) (2511KB)(356)    收藏

    研究表明牙齿形态特征具有高度遗传性,在不同群体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针对中国汉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和维吾尔族5个人群的牙齿形态特征,进行侧别、性别、年龄等检验,并对这5个人群与其他中国人群及日本、东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人群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5个人群的多数牙齿特征未见侧别和性别差异,多数牙齿特征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汉族、维吾尔族的铲形门齿和双铲形门齿出现率较高及Y型沟纹出现率偏低与东北亚人群相似;苗族的铲形门齿和双铲形门齿出现率也偏高;蒙古族、回族的铲形门齿和双铲形门齿出现率较低与东南亚人群相似;维吾尔族的四尖型出现率较高与欧洲人群相似。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证实蒙古人种牙齿复合体及巽他型齿、中国型齿是客观存在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古代义齿修复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舒, 王春雪, 周亚威, 班琳, 董晗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3): 502-517.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69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69

    摘要225)   HTML31)    PDF(pc) (21354KB)(354)    收藏

    义齿修复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在人类口腔医学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义齿修复的信息史料匮乏,相关的实物研究更是十分稀少。相比较而言,国外公布的案例具有周期长、范围广、数量多、信息完备等特点。考虑到国内尚未有学者对世界范围内的古代义齿修复案例作出综合论述,本文对已公布的案例进行区域性的梳理回顾,阐述相关修复器具的制作用途、齿冠或植入物的形态及原料、配套矫治器的材质及构造、相关研究成果及争议等;并结合地中海周边民族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文献资料,厘清修复技术的起源及区域间可能的传播路线,从具体构造和修复技巧的角度比较不同人群修复器具的异同,探讨地中海区域古代义齿修复技术的内在演化规律及古今演化对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张晓凌, 王呈祥, 谭韵瑶, 靳英帅, 杨紫衣, 王社江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6): 967-978.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93
    摘要403)   HTML68)    PDF(pc) (16926KB)(350)    收藏

    青藏高原在环境和生物演化上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被视为人类难以踏足的“生命禁区”。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青藏高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日益丰富。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重点区域,对青藏高原的阿舍利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与石核-石片技术四类遗存进行梳理,并对其分布、来源、年代及相关科学问题加以探讨。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目前尚未形成谱系,近年来的突破性进展揭示了系统调查、精细发掘与多学科研究在高原考古中的巨大潜力。高原早期人类活动与适应理论模型的建立,还需要加强对高原外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理解、发展考古材料解释手段并深化对景观历时变化的认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台湾海峡古环境变迁与南岛语族起源新探
    张遂新, 张珂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5): 797-81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2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24

    摘要495)   HTML51)    PDF(pc) (4549KB)(316)    收藏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南岛语族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但关于南岛先民最初如何抵达台湾地区,进而向其他地区扩散,尚存在诸多疑惑。本文同时考虑末次冰消期后的水动型和地动型海平面变化,提出了一种南岛语族起源的可能性:在全新世早期(大约11.7~7.4 kaBP期间),南岛先民在今天的海峡近岸及台湾浅滩区域创造了“原南岛文化”。随着冰消期海平面回升,其栖居地逐渐被淹没,南岛先民被迫后撤到台湾海峡两岸的滨海高地。如今在海峡两岸发现的大坌坑、壳丘头、富国墩等史前文化遗存,都具有海岛环境特征,是“原南岛文化”向不同方向后撤而形成的不同分支。海峡两岸7.4 kaBP的新石器遗址“稀少”是“幸存者偏差”的表现,应该还有不少全新世早期“原南岛文化”遗存淹没在台湾海峡两侧的水下和台湾浅滩一带,有待水下考古的发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周口店发现的人类化石及其研究进展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6): 900-91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84
    摘要473)   HTML80)    PDF(pc) (8726KB)(302)    收藏

    自1929年北京猿人(周口店直立人)第一件头盖骨化石出土以来,迄今周口店遗址5处地点出土了更新世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分别为第1地点、第4地点、第15地点、山顶洞和田园洞。基于化石的体质特征及其生存年代,周口店人类化石的演化地位分别被归入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更新世中晚期“非直立人”古老型人类)和早期现代人三个演化阶段。周口店人类化石的发现史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规模发掘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发掘和清理期以及二十一世纪新发现。尽管第一时间段发现的人类化石在战争中全部丢失,但聚焦周口店人类化石的研究从未间断,一些热点问题如:北京猿人是否属于隔离人群、是否为东亚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是否具有蒙古人种特征,等等。在纪念北京猿人第一件头盖发现95周年之际,本文对周口店遗址人类化石的发现历史、标本保存状况、热点问题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为探讨东亚地区人类的演化提供参考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旧石器文化与人群交流
    李浩, 肖培源, 彭培洺, 王雨晴, 陈清懿, Ikram QAYUM, 贾真秀, 阮齐军, 陈发虎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6): 979-99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95
    摘要362)   HTML64)    PDF(pc) (46286KB)(292)    收藏

    西南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亚大陆、南亚及中亚南部等区域的重要纽带,为理解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迁徙扩散与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的跨区域视角。本文首先根据历史文献、现代交通网络和遥感影像等资料,重建了历史时期西南丝绸之路的复杂路网格局。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早段西南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探讨了不同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和文化面貌的演变过程以及潜在的人群扩散交流历史。整体来看,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早段,中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与亚洲东南部其他区域在石器技术和文化面貌上均存在阶段性的变化和革新;亚洲东南部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连通,古老型人类和早期现代人都曾以历史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为主线进行迁徙和扩散。今后,在西南丝绸之路概念引导下,进一步开展跨区域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早期人类的演化历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缠足骨骼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李海军, 杨筱雨, 肖小勇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3): 488-501.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27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27

    摘要678)   HTML140)    PDF(pc) (7320KB)(290)    收藏

    足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形态与年龄、性别、运动方式等因素有关,并可能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缠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人为足部变形行为,会导致女性足骨出现严重畸形,缠足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很长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及地位等。目前关于缠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缠足的骨骼形态、病理特征、时代和地域差异、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缠足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本文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的研究数据和结论,对缠足骨骼形态变化的研究进展和足部骨骼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等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国内缠足研究作简要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色楞格河人类的扩散路线
    Evgeny P RYBIN, Arina M KHATSENOVICH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5): 780-79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17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17

    摘要780)   HTML32)    PDF(pc) (5345KB)(278)    收藏

    色楞格河(Selenga river)作为贝加尔湖的关键输入河流,蜿蜒流经蒙古国北部以及俄罗斯西南部的外贝加尔区域。本文针对色楞格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遗址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遗址的石器工业可归入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IUP)石叶技术体系范畴,且在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亚有着广泛的分布。IUP 工业于色楞格河现身的时间大致在 45000 年前,区域内石器类型的变迁以及远距离外来原料的输入,彰显此地人群拥有发达的交换网络,并通过高流动性来获取所需原料。该区域存有两种遗址类型,即蒙古国北部的原料采集地以及外贝加尔地区的一般性活动场所。尽管动物化石材料有限,但可解读出的信息暗示了专业化的狩猎行动,猎物主要为迁徙的草原动物种类。遗址大多分布于中海拔区域以及色楞格 - 鄂尔浑(Orkhon)地理区域的景观之内,该地区地貌的同质性也为 IUP 期间人类区域间的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二十一世纪以来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裴树文, 王法岗, 牛东伟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6): 913-933.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86
    摘要420)   HTML81)    PDF(pc) (7186KB)(272)    收藏

    泥河湾盆地是揭示我国更新世环境变化与古人类演化及文化发展的关键区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量重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扩大了古人类的活动范围,为构建区域内古人类技术演化序列提供了重要信息。古地磁、光释光、14C、宇宙成因核素等测年手段的介入,初步构建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古人类化石研究以许家窑人的形态学研究为特色,推测华北古老型智人可能是欧洲先驱人或者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向东亚扩散,与东亚直立人杂交的后代。针对滨湖相沉积环境,多项研究复原了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埋藏过程。多个关键时间段遗址的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研究,初步探明古人类在不同时期的石器技术特点及行为的复杂与变革。对盆地内沉积序列与关键遗址及时间段地层的多指标环境重建,为系统探究人类适应行为的环境动因打下基础。山神庙咀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与许家窑人遗址的深入探索,预示人类活动与动物资源关系的研究潜力。作为非洲以外保存古人类活动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泥河湾盆地逐渐成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经典区域,也必将对东亚人类演化、文化发展与行为适应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黑曜岩实验打制品使用后的痕迹特征
    李尧, 陈虹, 徐廷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5): 727-743.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23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23

    摘要294)   HTML37)    PDF(pc) (6086KB)(272)    收藏

    为完整了解黑曜岩石制品在暗场与明场的使用痕迹特征,本文开展了黑曜岩打制实验,并使用这些石制品加工肉类、皮革、禾本科植物、木材、骨骼、鹿角、赭石等实验材料。实验结果显示:1)材料硬度会对痕迹组合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加工对象硬度的增高,片疤的尺寸逐渐变大;刃脊的磨圆和光泽由光滑向粗糙转变;线状痕出现由流畅型向间歇型或蕨叶型转化;2)刃角与动作也会对使用痕迹产生影响。切动作的光泽多呈微小且不连续状,但线状痕发育明显,并与刃脊平行或斜交;刮动作的光泽呈连续状,但线状痕发育较弱,并与刃脊垂直;3)加工时长对黑曜岩光泽痕迹的影响并不明显。本项研究系统观察了黑曜岩石制品加工的多种材料的痕迹特征,并与其他学者的结论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将为继续深入探讨我国东北与西藏地区的黑曜岩石制品的功能,以及该地区古人类的生存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华南地区现代人化石及其时代
    王伟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6): 934-95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91
    摘要375)   HTML73)    PDF(pc) (8927KB)(257)    收藏

    近年来,东亚现代人起源和演化是国内外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分子遗传学讨论的热点。来自化石的证据显示,MIS 5阶段是华南早期现代人出现和演化的重要时期,在此区域现代人最早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晚更新世初期,即距今约120 ka。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东亚地区超过50 ka的具有现代人解剖学特征的化石证据均来自华南地区,这些材料为探索东亚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同时也提出一系列科学问题。首先,有关华南早期现代人化石地点的地层年代还存在不少争论;其次,晚期现代人化石大多出现在距今40 ka之后,距今80~40 ka的化石证据缺乏;再次,华南绝大部分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和遗传学特点还鲜为人知。本文系统梳理华南地区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的现代人化石地点,参考与人类化石共生动物群组合的性质和测年结果,阶段性地建立了一个华南现代人生存的初步时间框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日本旧石器晚期石器技术起源的新考古学与人类学证据
    Hiroyuki SATO, Kazuki MORISAKI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3): 470-487.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43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43

    摘要519)   HTML83)    PDF(pc) (21572KB)(256)    收藏

    对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探讨主要通过两种模式展开,即列岛内旧石器时代中期演化模式和大陆旧石器时代晚期扩散或迁徙模式,然而,最近来自日本和周边国家的考古学证据正对这种简单的模式提出挑战。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包括可能存在的早中期在内的日本旧石器时代已有年代序列,并尝试展示有关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开端的另一种模式。本文列举了一些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发现,并建议进一步开展地质考古研究,以了解其可信度以及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EUP)之间的文化关系。目前,日本EUP的开端以距今约3.9-3.7万年前古本州岛具有台形石器和锯齿刃器的石片工业为特征。尽管台形石器仅流行于日本EUP阶段,并且可能源自岛内更早的石器传统,但这一石器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同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石器组合的相似之处。石叶技术最早出现于古本州岛中部,比最早的石片技术晚了约1000年。虽然石叶技术可能起源于前一时期的长石片技术,但突然性的同时出现也可能意味着这一技术由朝鲜半岛扩散而来。本文认为,由于区域适应策略的不同,源自朝鲜半岛的石叶技术进入到古本州岛东北部,包括本州西部的日本海沿岸地区,而不是石片技术长期盛行的西南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