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类鼻形态研究概述
    李海军, 姚雪纯, 翁敏洁, 杨筱雨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4): 687-70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41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41

    摘要428)   HTML63)    PDF(pc) (1229KB)(1396)    收藏

    鼻是人类面部形态特征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国内外关于鼻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鼻形态的性别、年龄、种族差异,影响鼻形态差异的因素,鼻形态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鼻形态研究的相关应用等。本文通过归纳梳理相关文献的研究数据及结论,对鼻形态相关研究、鼻形态数据测量方法等作简要概述,并对国内鼻形态研究作简要回顾及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人类颅骨厚度研究的概述与展望
    李海军, 杨筱雨, 赵钰洁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6): 827-841.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68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68

    摘要671)   HTML110)    PDF(pc) (3063KB)(1162)    收藏

    颅骨厚度是重要的解剖学特征,也是常见的测量项目,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颅骨厚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骨厚度的年龄与时代变化、人群间和性别间的差异、颅骨厚度的影响因素和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颅骨厚度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人类颅骨的形态变异和进化情况。国内对颅骨厚度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梳理和归纳已有关于颅骨厚度研究的相关文献数据与结论,对颅骨厚度相关研究进展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颅骨厚度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古基因组揭示史前欧亚大陆现代人复杂遗传历史
    张明, 平婉菁, YANG Melinda Anna, 付巧妹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3): 412-421.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10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10

    摘要1765)   HTML239)    PDF(pc) (1917KB)(1130)    收藏

    古DNA提取与测序技术的发展,让科学家们能够利用史前现代人样本直接开展古基因组研究。古基因组研究发现,在约4万年前,欧亚大陆上至少存在着6个独立的现代人群体,其中3个群体并未对现今人群贡献基因。在距今4万年至末次盛冰期结束,欧亚大陆至少有5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人群体。末次盛冰期结束后的部分现代人群体与现今人群拥有更近的遗传关系,而部分群体则未对现今人群贡献基因。本文基于末次盛冰期前(45~19 kaBP)与末次盛冰期后(19~10 kaBP)两个重要时间段的欧亚大陆史前现代人的基因组研究,梳理欧亚现代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发展脉络,重点探究此前研究相对滞后的欧亚大陆东部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人类起源研究中的哲学问题
    倪喜军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6): 709-720.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72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72

    摘要807)   HTML160)    PDF(pc) (640KB)(1056)    收藏

    人类起源问题是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会触及很多哲学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古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为基础,简要概述了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大历史,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神创与演化、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推动力、劳动的性质和作用、偶然性和必然性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灵长类起源开始算起,人类演化至少有5600万年的历史,如果从演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猿分异算起,也有700~800万年的历史。人类作为一类生物有机体,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承载体,人类存在的本质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甚至不可能有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答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本质上即是自然的存在,人类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的存在。人类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特征,即是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在人类起源研究中,应该从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不同角度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加以研究。哲学层面上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都不是科学问题,不存在科学研究上的检验标准。如果说人类的存在有目的和意义,那么这个目的和意义就是“存在”。虽然传统的神创论已经不再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但是以智能设计论为代表的思想,仍然在试图回答超自然力量和智慧事物是否发生和发生的原因。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其自身的起源与发展与其他生物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驱使人类演化的动力是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和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曾有过激烈的讨论。从现代古生物学、考古学、动物学、行为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实证出发,无法给“劳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的劳动本身就是人类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状态。对偶然事件的积累加以记录,即得到量变的过程,当量变积累到可识别出秩序和层级的程度,就可以把这个变化定义为质变。人类演化过程中的质变,也是在无数偶然性变化积累到可定义的程度才出现的。自我意识和思维,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宇宙中复杂系统发展出可以思维的能力是物质发展的必然,但是具体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哪种事物中,则受偶然因素的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类演化研究的发现、认识与理论探索
    刘武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6): 881-899.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85
    摘要723)   HTML235)    PDF(pc) (603KB)(992)    收藏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人类演化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先后发现或报道了田园洞、黄龙洞、智人洞、陆那洞、道县等晚更新世人类化石,以及澎湖、许昌、华龙洞、夏河、哈尔滨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这些化石丰富了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作为多学科参与的人类演化研究,除古人类化石发现与研究外,国内学者在与人类演化相关的旧石器考古、古人类遗址年代、古DNA、古蛋白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和认识,就中国古人类演化的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人类演化研究。本文以古人类化石发现与研究为核心,对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人类演化研究重要进展进行梳理并就一些学术问题进行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振, 王莹, 李月丛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1): 184-198.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0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04

    摘要543)   HTML103)    PDF(pc) (4220KB)(865)    收藏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本文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泥河湾盆地阳原和蔚县地区65处旧石器遗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探讨了更新世不同时期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早更新世时期遗址主要分布在岑家湾台地北部边缘区,年代在1.8-1.0 MaBP;中更新世之后,遗址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晚更新世时期,遗址分布模式改为集中分布于河流两岸阶地。2)在早-中更新世,80%以上遗址处在低地球轨道偏心率期,70%以上处在温暖的间冰期。3)遗址的植被多为以蒿属、藜科占优的草原或森林草原。4)晚更新世时期,随着古人类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石器技术的进步和火的使用,在寒冷的冰期时段,古人类也可以在泥河湾盆地很好的生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现代人群颅骨梨状孔区域的形态变异
    刘武, 何嘉宁, 严毅, 张梓梁, 陈逸迎,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4): 445-457.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29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29

    摘要686)   HTML250)    PDF(pc) (4659KB)(829)    收藏

    位于颅骨颜面中部的梨状孔及周围区域的形态在古人类及现代人群呈现不同的表现并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一直受到人类演化及生物人类学研究的关注。本文对欧洲裔美国白人、非洲人、亚洲地区中国华北人 154 例头骨标本的梨状孔区域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这一区域形态具有明显的人群特点及人群之间的差异。非洲人群具有低矮宽阔的梨状孔、圆钝的梨状孔边缘、欠发达的鼻前棘、明显的鼻下窝;美国白人梨状孔高而狭窄、边缘锐利、鼻前棘发达、鼻下窝微弱甚至缺如。这些特征在华北人群的表现介于美国白人和非洲人之间,但与美国白人更为接近。以往研究发现,近万年来中国不同地区人群梨状孔形态呈现时代变化与人群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人群具有宽阔的梨状孔。然而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梨状孔区域形态与变异在整个中国地区人群表现规律仍不清楚。未来对不同中国人群梨状孔区域形态特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将为研究东亚大陆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智人在东亚的扩散
    Robin DENNELL
    人类学学报    2025, 44 (01): 132-16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4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44

    摘要942)   HTML78)    PDF(pc) (18292KB)(775)    收藏

    扩散(dispersals)、殖民(colonisation)、移居(immigration)、人口同化(assimilation)或取代(replacement)是东亚旧石器考古的基本主题。其中的一些主题,可以在生物地理学的框架内进行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古人类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来阐释古人类种属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古人类(hominins)[尤其是智人(humans)]的行为受到技术、社会和认知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扩散时,生物地理学模型也必须包含对这些因素的思考。对于智人在东亚扩散至雨林,跨越海洋到达离岸岛屿,甚至到达北极和青藏高原最高地区的研究来说,这些因素尤为重要。以上述思考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古人类和智人在东亚扩散的方法论框架,该框架以生物地理学框架为基础,同时结合了古人类适应性和行为变化的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出土的赭石及相关遗物的研究方法
    许竞文, 浣发祥, 杨石霞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2): 331-343.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61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61

    摘要424)   HTML71)    PDF(pc) (2023KB)(756)    收藏

    赭石是考古发现中一类较为常见的矿物颜料。遗址中的矿物颜料研究对于解读中更新世以来人类行为的演化与发展以及人群的迁徙和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出土和被识别的赭石相关考古发现日益增多,但研究程度还有待深入,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相关材料的识别和解读较为有限。如何综合利用多学科测试分析方法建立起完善的研究方案,深度挖掘赭石颜料利用所指示的人类行为发展模式和民族学意义,还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地总结和思考。因此,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考古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民族学等各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归纳了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赭石及相关遗物的主要研究内容——成分定性、产地溯源和加工技术分析,以及各自适用的分析方法。综合多项研究案例,我们认为在性质、产地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民族学方法、生态环境背景才能更有效地解读和复原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及社会学、民族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河南郑州站马屯遗址仰韶晚期人骨的颅面形态
    孙蕾, 李彦桢, 武志江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3): 331-341.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12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12

    摘要782)   HTML135)    PDF(pc) (1879KB)(722)    收藏

    站马屯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镇。2009~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站马屯遗址进行发掘,于西区发现丰富的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遗存。本文对此次发掘的秦王寨文化遗存中保存较好的45例颅骨(男性25例,女性20例)进行了颅面形态的观察与测量,并与史前不同考古学文化颅骨组做对比。结果表明,在颅面形态上,站马屯组颅骨与郑州地区秦王寨文化的汪沟组、西山组等最接近,与大汶口文化的西夏侯组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几组颅骨都存在枕部变形和拔牙习俗;但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诸颅骨组基本不见以上习俗,在颅面形态上与站马屯组也相差较远。站马屯两性之间有少许差异,男性与江淮地区的龙虬庄组、女性与北方的姜家梁组分别有较多相似性。站马屯组在颅面特征上以共性为主,并有少量差异。整体而言,站马屯遗址人群构成具有多源性和融合性,与秦王寨文化面貌复杂、因素多元的显著特点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河南开封御龙湾遗址人骨的创伤
    孙蕾, 万军卫, 唐静, 任婷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6): 779-792.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63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63

    摘要752)   HTML160)    PDF(pc) (5596KB)(697)    收藏

    本文对开封城东南部一处明代晚期御龙湾建筑遗址出土的人骨遗骸进行鉴定,将其中存在死前创伤的人骨标本(R2、R3、R5、R6、R11和R12)作为研究材料,对人骨上的砍、砸、切及灼烧痕迹作辨析。结果显示:1)R6浅埋于明文化层,仰身直肢,头部有多处砍痕,被砍原因不明;2)R3在淤积黏土层中,侧身屈肢,除头部以外身体其余部位完好无缺,头部两处砸痕可能是房屋倒塌、砖块或房梁砸击头部导致;3)容器(R2、R5、R12)和房屋(R11)中人骨的砍、砸、切痕等属于暴力砍砸并存在肢解痕迹,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显示容器中的人骨经过了低温加热。第三点中所述人骨在出土地点、骨骼部位出现情况、伤痕位置与类型或灼烧痕迹等方面,都符合同类相食的基本标准,从生物考古学角度印证了史料记载“人相食”的人类惨剧。御龙湾明代建筑遗址出土的部分死前创伤人骨,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有可能属于同类相食事件的人类骨骼标本,为深入了解古代人相食现象及明代的社会历史等问题提供了人类学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欧亚东部地区的扩散和文化传播
    加藤真二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6): 842-85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2.0012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2.0012

    摘要925)   HTML155)    PDF(pc) (27988KB)(683)    收藏

    本论文概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欧亚东部地区的石器工业,并基于“迁徙传播”和“接触传播”的角度就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群的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阐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40 kaBP cal以前),运用中国南方石器工业人群的向该地区北部区域的扩散;旧石器时代晚期前半段(40-28 kaBP cal)的地方人群形成和人群间的接触及技术传播;旧石器时代晚期后半段(28 kaBP cal以后),运用细石叶工业人群的广泛迁徙和扩散及再扩散,人群间的接触。虽有西方或者北方运用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或早中段石器工业人群的数次进入痕迹,但表明每次进入时间短暂且进入地也是局部性的。可以说,从石器群的分析角度所看到的石器工业运用人群的趋势和从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的东亚祖先人群的趋势大致吻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概览及若干新认识
    同号文, 张贝, 陈曦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1): 157-183.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4.0007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4.0007

    摘要576)   HTML86)    PDF(pc) (11901KB)(646)    收藏

    泥河湾盆地最初以其广泛分布的含化石河湖相地层而受关注,并以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世界著名旧石器考古重地和研究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重要场所。狭义泥河湾动物群(或下沙沟动物群)是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动物群,其古地磁年龄是2.2-1.7 MaBP。随着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开展,盆地内也发现了若干中-晚更新世化石点;丁家堡水库全新统中发现的象颊齿,之前被鉴定为亚洲象,新的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大于5万年,依据牙齿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本研究将其归入诺氏古菱齿象。目前已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百余个化石地点,鉴定出236种(包括未定属种)哺乳动物,分属于8目、32科和121属,其中38个属种(包括亚种)最初是以泥河湾化石材料而建立。总而言之,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以早更新世者居多,并且化石材料保存完好;有些属种在欧亚大陆古北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早期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及真枝角鹿等,还有直隶狼、貉及各种真马。泥河湾盆地由于河流和断层切割以及沉积相变等原因,导致各个化石点及史前考古遗址地层难以直接对比,更难全窥盆地内动物群演化的整体脉络;新的生物地层对比研究表明,桑干河南岸的岑家湾台地周缘的早更新世化石点,其主化石层位与下沙沟地区经典泥河湾动物群的层位大致相当。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主要产自细砂、粉砂及黏土地层;化石成堆产出或者呈条带状及凸镜状分布的特点,多数与水流搬运有关。除过1枚豪猪牙齿和少量麂类化石之外,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中几乎不含东洋界动物,总体反映了干冷草原为主的古环境背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中国史前人类的头骨变形
    何嘉宁, 冉智宇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5): 575-589.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5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54

    摘要855)   HTML604)    PDF(pc) (13760KB)(625)    收藏

    头骨变形是一种具有广泛时空分布的古老文化习俗,可能与身份等级标记、美学、宗教等多方面有关,同时也是古代社会育婴行为的结果。中国史前人类的头骨变形线索最早见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以后发展为普遍的文化习俗,存在额枕-环状变形和枕部变形两个本地起源的体系。额枕-环状变形发源于东北北部地区,具有强烈的外观展示性,所需技术复杂,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有意识头骨变形习俗之一,并可延续至历史时期;其起源可能与东北地区独特的资源地理环境以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采集渔猎社会复杂性的发展,如性别分工、等级分化等存在关联。枕部变形的地理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其对外观改造较弱,技术相对简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普遍流行;最初出现可能与北方农业社会的育婴实践有关,并逐渐演变为文化习俗。枕部变形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衰落并在青铜时代以后基本消失,这一过程应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文化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末期传统文化核心区衰落的史前文化格局重大变革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古代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及国内研究回顾
    王邦彦, 王久存, 文少卿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3): 422-43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17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17

    摘要576)   HTML41)    PDF(pc) (9062KB)(595)    收藏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的风湿性疾病,骶髂关节炎是其主要诊断标准。基于古病理学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方面存在的误诊和漏诊情况,本文检索出我国已公开发表的、全新世以来的128个古代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结合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新的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古病理学标准以及观察记录要点,并详细总结了与其他容易混淆疾病的区别方法。根据本文的标准,只有25.8%的个体可以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本文旨在推动强直性脊柱炎相关古病理学研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对于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进展
    陶大卫, 邹慧琳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2): 344-354.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55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55

    摘要408)   HTML57)    PDF(pc) (578KB)(590)    收藏

    牙结石本质上是正在矿化或已经完全矿化的牙菌斑,由于其易保存、可获得性和无污染等特征为生物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本文从古人类食谱精细化重建、早期农业演进与传播、早期东西方资源流通、特定资源消费与利用等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代牙结石残留物分析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并对牙结石残留物分析在国内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中国不同地理分区人群的头面部特征
    李咏兰, 于会新, 张兴华, 宇克莉, 包金萍, 郑连斌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6): 793-806.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48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48

    摘要978)   HTML179)    PDF(pc) (1482KB)(589)    收藏

    本文对近年来测量的45254例(男19892例,女25362例)中国人的18项头面部测量数据,按地理分区进行统计与主成分分析,发现中国东北、华北人群男性耳较长,两眼外角距离较近、鼻较狭,头、面较宽;华南人群耳较短,眼、鼻较宽,头较狭,面较狭;东北、华北人群女性面较高,面较宽,两眼距离较大,耳较长;华南、西南人群女性面较低,面较狭,两眼距离较近,耳较短。对中国人群和外国人群头面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中国人群男性、女性头面部特征都相对接近于高加索人种的波斯人、北美白人,与尼格罗人种的非裔美国人差距较大,与南亚人差距也较大;中国男性容貌耳长,眼内角间宽、鼻宽、头宽、形态面高值多小于尼格罗人种的4个人群,形态面高值多小于高加索人种的波斯人;中国女性鼻宽、口宽值小于非裔美国人,容貌面高、眼内角间宽、面宽多大于北美白人、伊朗人。中国地理分区人群头面部特征的共性与人群间长期的融合、具有相似的遗传结构有关,环境因素是其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细石叶功能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曾晨茹, 仪明洁, 高星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4): 554-563.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21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21

    摘要657)   HTML102)    PDF(pc) (666KB)(558)    收藏

    细石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在古人类狩猎和动植物加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细石叶的功能开展研究是探索旧石器时代遗址功能、古人类生计模式和古人群迁徙扩散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细石叶功能研究的相关文献,从石器功能的研究方法入手,归纳总结典型案例,并概括这些研究对分析细石叶技术的起源和传播、遗址功能、古人类适应环境的行为及生计模式的改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目前,细石叶功能研究在实验考古、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等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提取到细石叶用于狩猎、加工肉类、采集和收割植物、钻孔、刻槽等活动的考古学证据。目前的相关研究存在标本抽样方法和分析手段有待细化、实验和研究案例较少以及研究方法有局限性等问题。未来对细石叶功能的研究仍需以考古学问题为导向,在模拟实验、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的定量化方面做出努力,在更多遗址和地区开展细石叶的功能研究,并结合遗址出土的其他材料和古环境背景做出有关人类行为的考古学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人化石的研究进展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2024, 43 (01): 5-18.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44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44

    摘要1065)   HTML231)    PDF(pc) (4231KB)(557)    收藏

    许家窑人类化石在1976-1979年发现于泥河湾盆地北部许家窑遗址(又名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74703地点。化石包括1件儿童左侧上颌骨、3颗游离臼齿、2块枕骨、1件上颌支残段和13块顶骨碎片,代表约16个个体,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期。对于许家窑人的演化地位,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持有不同观点,分别将其归入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或者未知人群。最新研究显示:许家窑人的牙齿、头盖骨和下颌骨的形态都具有原始与进步混合的特征;许家窑个体呈现有罕见的先天巨顶孔缺陷遗传疾病、暴力冲突产生的创伤愈合痕迹、因营养缺乏导致的牙齿釉质发育不良及适应潜水环境产生有耳圆枕结构;许家窑人的颅容量为1700 mL以上,其上颌骨内鼻底、颞骨内耳迷路和枕圆枕的形态类似尼安德特人,牙齿生长发育模式接近现代人。许家窑人特殊的形态特征,特别是低而宽的头盖部和巨大的颅容量,与许昌人头骨形态相近,二者可能代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东亚境内生存的一种新型古老型人类——巨颅人,可能是欧洲先驱人或者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向东亚扩散,与东亚直立人杂交的后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中国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的发现与研究
    李海军, 刘力铭, 张一丹, 肖小勇
    人类学学报    2023, 42 (04): 540-553.   DOI: 10.16359/j.1000-3193/AAS.2023.0016
    CSTR: 32091.14.j.1000-3193/AAS.2023.0016

    摘要492)   HTML86)    PDF(pc) (2422KB)(554)    收藏

    对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习俗、审美取向、医疗技术,间接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等;研究人工改形的起源、传播,还能揭示不同地区、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类型丰富,但是相关研究成果缺乏整体性总结。因此,本文尝试系统梳理先民遗骸人工改形现象的相关案例,总结其主要类型、特点及相关学术争论,从民族学视角分析研究人工改造痕迹的借鉴价值,并对人工改形的研究意义进行阐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